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巴人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巴人,先世,清江巴人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巴师伐纣确为史实,但既不应在庸、蜀、羌、�、微、卢、彭、濮人中去强取其证,也不必在《牧誓》中去详加稽考,以求从中析出一支巴人。上文说过,巴与周为同宗之后,关系甚密,居地相邻,在殷末参预以周为首的反殷集团,成为“殷之叛国”③,并协同武王伐纣,是没有什么疑问的,所以周初也才能够被武王举亲而封于巴。如象宗姬一类非周王宗室子弟的其他姬姓之国也是如此,均由于相随伐纣而受王室分封,故其名称也未见诸《牧誓》,更未流传下来。而 《牧誓》 所举西土八国则与此不同,这八国中没有一个是周之同姓,它们与周的关系并不象周之同姓那样紧密,参预伐纣也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故武王在誓师词中要把它们特别举出,一方面可略示其间的区别,另方面则可收儆戒训令之效。属于姬姓集团的各个宗支,则由于有血缘纽带的牢固维系,并且在军事上易于连成一体,服从统一的号令指挥,因而用不着把各支的名称一一列出。事实上,《牧誓》对姬姓集团中的任何一支都是没有直接列举的,只是在篇首总挈各部时举出了各自所任军职,即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之类,其中自然就包括了宗姬的军事称谓。因此在这篇誓词中找不到宗姬之名是极其自然而又合乎情理的①。
巴国虽为姬姓,与周同源,但诸姬集团早在殷代或在此以前即已别为氏族,依照上古姓氏有别,“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的通例,其方国名称均不与姓发生联系,而以职司名、居邑名等作为国名,并以此作为氏号,此即古人所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同一族属的不同宗支在别为氏族后即有不同的名称。仅以姬姓而论,《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吕相绝秦之辞曰:“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这里的白狄,即指 《左传》 中所记的晋献公夫人大戎子狐姬和骊姬的族落,与晋同姓相婚,显为姬姓,此外鲜虞也是姬姓②,均为与周同姓而别为氏族后另立名号者,均为显著例证。
巴人 - 与巴有关的几个概念
巴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作为地域名称,巴的内涵相当丰富,包容面相当广阔。由于古代以川东、鄂西为中心,北达陕南,南及黔中和湘西地区的一大片连续性地域通称为巴,所以古代居息繁衍在这个地域内的各个古族也被通称为巴,并由此派生出巴人、巴国、巴文化等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看,巴这个名称包有地、人、国、文化等多层次的复杂内涵,是一个复合性概念。由于巴的内涵的复杂性,导致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往往各执一端,发生很大分歧,至今在若干基本问题上还远远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巴人,是泛指生长在巴国和巴地范围内的所有人,以及从巴迁徙至其他地方的人,而可以不论其本来族别如何。
巴人 - 人名
巴人,曾主编《新奉化》 、 《译报大家谈》 ,曾任 《四明日报》 编辑,著有小说《疲惫者》 ,短篇小说集《监狱》 ,翻译 《苏俄女教师日记》 、日本长篇小说 《铁》 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并于1926-1935年间三次被捕,1937年重新入党并任中共江苏省文委委员。与许广平、郑振铎、胡愈之等共同编辑 《鲁迅全集》 。1941年先后云往香港、新加坡任星(新加坡)华战时宣传部长。巴人还是我国首位驻印度尼西亚大使(1950年),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1960年反右倾,被撤销一切职务。1966年完成 《印度尼西亚历史》 初稿。文革期间遭批斗,1972年病逝,1979年6月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巴人 - 参考资料
1、http://baike.baidu.com/view/36256.htm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