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郑和下西洋最初目的是什么啊?
郑和,下西洋,明朝郑和下西洋最初目的是什么啊?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三,如果建文未死,有朝一日其子孙再次站了出来,朱棣又该如何?毕竟他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君不见,一个不知来历的朱三太子就让清朝皇帝烦恼了一百多年,何况正统的建文皇帝。
综上所述,建文帝的下落对朱棣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朱棣才会不遗余力的派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为此,朱棣指派了两路人马为其寻找。
第一路,派胡瀅以寻访仙人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寻找。
第二路,派郑和统领水师,前往东南亚、南亚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这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第一个原因,但也不止这一个原因。
二、新皇迫切需要得到国民乃至世界的认可
前面已经介绍过,朱棣是通过非法武力手段获得皇位的,而建文帝也并非昏君,所以当时的朝野乃至民间百姓都对朱棣充满了质疑,所以朱棣迫切的需要得到认可,而郑和下西洋后就给他带回了他需要的东西。
郑和第一次远航时,所率领的庞大的大明船队震惊了周边海外小国,其中的主舰宝船之大几乎可以赶上现在的航空母舰。于是各小国在见识到大明强大的海军后,纷纷派出使者朝拜大明,有些甚至是君王本人前来朝拜,因路途遥远客死异乡的也不在少数。
万国来朝的景象在永乐一朝又得到了呈现。在享受到万国来朝所带来的荣耀和每次航行带来的巨大利润之后,朱棣开始频繁派遣郑和远航海外。在永乐年间,朱棣共指派郑和进行了六次下西洋的活动,而且其中间隔之短,几乎是刚回来便又出去了。
第一次下西洋(1405~1407年)
第二次下西洋(1407~1409年)
第三次下西洋(1409~1411年)
第四次下西洋(1412~1415年)
第五次下西洋(1416~1419年)
第六次下西洋(1421~1422年)
第六次下西洋回来后,朱棣便停止了郑和的航海活动,这或许与胡瀅的回归有关。
《明史·胡濙传》: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至是疑始释。
胡瀅就是朱棣派去在全国境内寻找建文帝的那位,从永乐五年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瀅一直在外,即使期间母亲去世,胡瀅也未回去。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胡瀅似乎找出了答案,他前往宣府,正在北征蒙古的朱棣尚在宣府,虽然夜已深,但朱棣还是急忙的召见了胡瀅。史书上没有记载二人谈话的内容,只是两人交谈了很久,最后留下一句帝疑始释,可能朱棣已经知道了他需要的答案了吧。
总而言之,在永乐一朝,郑和就没有再进行过航海活动了,因为就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永乐皇帝驾崩了,他的长子朱高炽成为了帝国新的皇帝,而朱高炽对他父亲在位时颁布的政策不以为然,上任后就推翻了很多,也停止了很多活动,包括航海事业。
很遗憾,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随即继任的明宣宗朱瞻基重新启动了航海这一活动,新皇帝没有太多目的,只是为了向世界宣告大明帝国已经有了新的主人,就是他朱瞻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宣扬国威为主,并无其他意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朱棣为何会派郑和下西洋?从明史上的记载来看,不外乎两种目的:第一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因为有传言说建文帝自南京城破之后便逃出了中国,出海避难;第二是为了下西洋宣扬国威,即朱棣希望营造出一种“万国来朝”的景象。
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种说法相当不靠谱,因为当时明朝已经实行了海禁,所谓片甲不得下海,建文帝如何可能出海逃亡?再者,郑和出海时,朱棣已经基本上站稳了脚跟,此时建文帝对他的威胁几乎为零,他根本没有必要废如此大的财力和物力去寻找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所以,明史中记载的第二种原因可以算一种可能性。
除此之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可能还有以下几种:第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海禁;第二,为了满足皇室的物质需求和内廷的收入
郑和下西洋,很多人认为这是明朝走向开放的证据,然而,事实恰好与此相反,郑和下西洋,是为了配合明朝闭关的国策。自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彻底建立了一套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从此绝迹,民间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完全被官方所垄断,因而明朝对于海外贸易的控制更加严格;另外,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一路拔除了不少自宋元以来华人在南亚,东南亚建立的贸易点,使得华人商人在海外的力量受到巨大的打击。这一切,均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闭关锁国。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在最后一次航海途中郑和病逝。郑和病逝之后,明朝内部的做法非常令人意外,官方清除了郑和下西洋几乎所有的记录,仿佛这场大航海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同时将郑和航海的船只全部销毁。这种看似反常的举动,实际上不难理解,因为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种明朝官方的行动,而是朱棣作为皇帝的个人行为。日本很多史学家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朱棣作为皇帝的物质需求,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在宣扬国威的同时也大肆收集奇珍异宝供皇室享乐。按理来说,这部分的支出应当由皇帝本人的内廷支出来承担而不应当动用国库钱粮,但朱棣却绕过了政府(文官)而动用国库来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
所以,文官集团对于这种由内廷太监主导的航海行动自然深恶痛疾,所以,在朱棣死后,文官集团开始了反击,郑和下西洋的记录以及船只均被毁掉。
综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大体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同性男怎么能找到爱的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