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下雪冷还是化雪冷?
热量,温度,时候下雪冷还是化雪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化雪冷,不过最冷的是雨夹雪,因为雪在半空就化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化雪冷:下雪时,固体的水在下降过程中会融化,放出热量;化雪时,固态的水(雪)融化成液态水需要吸收热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肯定是化雪冷,因为在下雪时后凝固放热,所以感觉气温高。化雪的时候是把雪融化然后吸走热量。所以周围的气温比下雪时要低。任何固体只要融化就需要提高温度,就要吸收热量;而雪是大面积的存在,它要融化就必须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化雪时候比下雪要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化雪冷。这是简单的物理现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据个人感觉的经验,应该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一些,因为化学的时候学会吸收大量环境的热量,而使温度变得更低,特别是贴近地面的温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这是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从小就听大人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而且事实并非也是如此。有人会说:明明能感觉到化雪的时候比下雪的时候冷的多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不知不觉的,今天已经距离立冬过去了22天了,再有22天就是小雪了。记得小时候,北方的冬天总是冷的特别早,而且整个冬天,大雪天也是很常见的。至今我们还记得上初一那一年的一场没过膝盖的大学,执拗的我在那天竟然推着自行车坚持要上学。但是雪实在太厚了,刚走出村子就累的满头大汗,无力前行了,幸好父亲即使的把我和车子带回了家。很怀念那个年代的那个我、我们。
好了,我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吧。
为什么会下雪呢?
首先,下雪大都是在四季比较分明的地方才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像我国的南方由于四季常青就很少会下雪。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雪的形成与雨的形成是一个道理。简单来说,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到冷空气结成水滴就变成了雨,同样的道理,水蒸气在寒冷的季节(低于零度),遇上冷空气就会变成小的冰晶,冰晶不断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后,云层不再能承载它时,它就会从天空中飘飘洒洒的落下,也就形成了雪。
下雪冷还是化雪冷?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下雪不冷、化雪冷。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许多人用化雪时,会吸走大气中的热量来论证这个论点。其实,下雪时,往往是雪的温度低于地面的温度,所以,雪落到地上会直接化成水,由于低温,水直接又结成冰。而冰融化时,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所以,下雪不冷,化雪冷这个理论看起来是没毛病的。但是,这要分情况的。
01 地面温度低于零度
这种情况下,雪的温度与外界以及地面的温度一样,所以就不会出现雪融的现象。一旦雪不会融化就证明没有任何能量的互换和转移,所以这种情况下,下雪是不会改变温度的。因此,我们在下雪时不会感觉比平常要冷。
但是,雪花落到地上之后,如果出现太阳,雪花吸收太阳的热量,这就会使得雪融化,而雪融化实际上是吸收热量的过程,但是由于外界的温度低于零度,所以雪花的融化并不是吸收的地面或者是空气的温度。而雪花融化是释放的热量也是低于零度的。
因此,在环境低于零度的情况下,无论是下雪或是化雪都不会影响空气的温度。整个过程的能量是守恒的,也就不存在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情况。
02 环境温度大于0℃
这种情况会发生什么呢?由于雪的温度是低于0摄氏度的,而环境(地面、空气)的温度是高于0℃的,所以,雪花在落到地上就会融化。雪的融化实际上是吸收了空气或者地面的温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是在下雪实际上也是在化雪,而外界的温度是会降低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情况下,从物理学的角度上看,“下雪不冷,化雪冷”都是不成立的。
可能有些人还会说,明明我就觉得下雪不冷,化雪才冷呢?
有这种感觉也是正常的,因为,下雪时,相对比较干燥,而化雪时相对比较的潮湿,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作用,打个比方,同样是寒冬,你认为是下雪时冷?还是下雨时冷?答案当然是后者。
再加上,每一天,甚至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温度本身就是不同的。所以,很多人会在化雪时感到格外的冷其实是不同时段,温度不同而已。
上一篇:现在想找一个有潜力的行业,深耕下去,大家觉得,什么方向在未来潜力巨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