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哪些关于书法起源的资料?
书法,隶书,楷书有哪些关于书法起源的资料?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是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如果算上韩国和日本的书法的话,那就是中华文化圈的特有艺术。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汉字,一个是毛笔。这两样都是中国大地上才出现的。汉字有变化多样的结构和形态,具有艺术独特的美感,留白和浓墨重彩的结合给人们带来一种难得的视觉享受,即使是今天的我们看到千年前的篆书作品也能感受到舒适。其次就是毛笔,这也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毛笔赋予了汉字更加丰富的造型和更加流畅柔美的形态,是硬笔不能创造的。
书法几乎和我们的历史一样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有非常多出色的书法家,创造出非常多的书法种类和流派。其中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书体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这些字体都有各自的特色,我们在这里就简单介绍这几种字体的基本特点。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的来源是古人的占卜,因为殷商时期的人相信祖先神,整个国家都盛行占卜,作为皇室就更是如此,商王本人就是祖先神的代表,几乎事事都要占卜。由于是由刀具刻到甲骨上的,所以字体古朴、典雅、自然,仿佛能够从笔锋的顿挫感受到千年之前人们占卜时的虔诚。
金文,顾名思义,是篆刻在金属器皿上的一种文字,通常是刻在青铜器上,现在发掘的一些青铜器上都有金文,主要是说明青铜器的铸造来历。金文较甲骨文更加方正整齐,但是比起小篆来说还是允许一些长出部分。金文单独拆开更富有美感。
篆书是更加整齐的,每个字都是浑圆小巧,好像是准备跳跃的兔子,包含着动态的活力。篆书的布局也更加合理,主要是因为篆书在政治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所以布局也更加便于阅读,秦始皇统一六国,字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其中首要的就是统一文字---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代替,但是由于字体优美,一直为书法家们青睐。小篆在篆刻应用广泛,印章刻字小篆颇受喜爱。
隶书一般认为是由小篆发展而来,隶书字形呈宽扁,横长而竖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和小篆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楷书是现在人们学习书法首先会选择的临摹对象,因为楷书方正规矩,更容易去模仿,形成写字的习惯。这与楷书形成的时代背景有关系,唐朝盛世国力雄厚、法度周全,受此影响楷书呈现出恢弘整治的风范。在同一时期形成的草书也是因为经济发达,唐朝开放的国风使得书法家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草书是书法的巅峰,他处在了书法和绘画的中间过渡地带,将书法的写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它也是大家都比较难以理解的,只有学术修养和内心境界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奥妙。
行书是目前大家普遍最喜爱的一种字体,她兼具了实用性和观赏性,是雅俗共赏的。即使是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面对一幅优秀的行书艺术作品也能发自内心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即使他根本说不出来好在哪里。所以现在市面上贩卖最多的字帖也是行书字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哪有书法的起源?只有文字的起源。书法只是依附于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是后人将之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书法的起源:一般的书法史专家都认为书法艺术起源于殷墟甲骨文。所谓殷墟甲骨文指的是殷代王室刻在龟兽骨上的占卜记录,也称“卜辞”,它最初在1899年被发现,因其出土于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的殷代故都遗址小屯村而得名。使用甲骨文的殷商朝代,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当时人们将文字浇铸在青铜器上,这些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做钟鼎文,古时把铜叫金,故把钟鼎文叫金文。殷末周初的金文在艺术特征上大抵与甲骨文相同,只是笔划稍浑厚,行笔也稍方整,有竖行而无横行。这一时期的铭文书法代表作有著名的《呼鼎》、《国季子白盘》、巜散氏盘》、《毛公鼎》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整治当时文字形态繁杂混乱的状态,提出“书同文”的主张,颁布法令废除六国原来通行的各种同义而不同形的异体字和繁难的金文,命令丞相李斯制定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李斯汲取甲骨文和金文的精华,融合原有文字的特点,删繁就简,改难取易,创制了秦篆以代替籀文。所以秦篆就是后来所说的小篆。我们现在看到的秦篆代表作有《泰山石刻》、巜琅琊刻石》等。秦代书法遗迹还大量散见于秦为统一度量衡所铸造的量器和刻有皇帝发布统一量器诏令的铁版,这上面的文字结体与巜泰山石刻》的秦小篆一样,但字体呈方形,用笔趋方折且字体大小不一,纵有行而横无列,显得自然而草率。严格的讲,它们并不构成严格秦篆标准的要求。因为小篆虽然比大篆简易多,但要书写规整的小篆也是很费精力的。秦统一后政务繁忙,大量诏版文字不可能每件都出自李斯这样书家之手,它们大部分都为底层书写小事所为,就出现了比较草率、体方笔直多隶意的民间书风。这就是开隶先河被世人称之谓古隶,也即秦隶的书体。晋代卫恒在巜四体书论》中对此有说明“隶书者,篆之捷也”。东汉许慎巜说文解字》中说:“始全初兼天下……大发吏库,兴戌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之于徒隶也》。”由此可见,当时民间通行的包括书写公文,用的都是古隶。随着秦代统治的结束,小篆也慢慢被汉隶代替。现在传世的汉代隶书碑刻有《鲁灵光殿址刻石》、《鲁孝王刻石》、《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量出土的竹木简和帛书,在研究西汉书法艺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居延汉简》、《武威医简》这个时期的隶书便进入了成熟期,这个时期代表作很多。如《曹全碑》、《孔庙碑》、《史晨碑》、《张迀碑》、《乙瑛碑》等等。汉代是汉文字的整理、变革和发展的时期,社会上广泛实用的书法已经是隶书,它已成了官方文书的规范文字。隶书快写的草隶进而演变成了章草,章草又演变成今草。相传今草是东汉张芝所创,他的真迹早已无存,我们只能从传世的碑帖中一窥他“草圣”书迹的神釆。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当时字字区别、笔划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巜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巜八月帖》等刻帖。南朝的羊欣称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今天我们不能见到真迹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它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发展并完善了各种书体,从而涌现出了钟繇、王義之这样的被后世奉为圭臬的书法家,创作出了大批灿烂光辉的书法杰作。三国魏晋书法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官方文字已显现出由隶变楷的面貌,如《受禅表》、《谷朗碑》等。索靖、皇象等书法大家极大地发展了章草,并将其推向极致,为今草开辟了道路。正书的鼻祖钟繇《宣示表》、《贺捷表》是楷书新书体的早期杰作。而王義之、王献之父子则对楷书的完全成熟,以及行草书的创造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