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平宜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麻风,营盘,孩子张平宜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张平宜,台湾云林人,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张平宜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2011年7月,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2012年2月,获评央视“2011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
人物简介
张平宜,女,作为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曾担任《时报周刊》、《中国时报》记者及撰述委员,作品《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第七届吴舜文新闻采访奖等奖项。著《悲欢乐生》一书记述台湾麻风病疗养院的历史,入围德国第二届“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
2000年,张平宜辞去工作,来到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村里唯一的小学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张平宜通过募款,终于在大营盘建立起了新的学校…张平宜帮助凉山州越西县大营盘村的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道,反响强烈。2011年年7月,张平宜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并成为“2011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个人事迹
四川支教
1999年,台湾记者张平宜到四川、云南等地的麻风村采访,没水没电、封闭隔绝的破败景象令她震惊,但更让她心痛的是麻风村的孩子――麻风病人尚有身份和补助,他们的子女却一无所有。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张平宜决心为这些一出生就生活在绝望中的孩子们做点什么。这一做,就是11年。2月23日,这个故事经《中国青年报》报道后,在微博中广泛转载,感动了很多网友。这里曾被人称为“隐形的村落”。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张平宜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游荡的孩子,这让她想到,“这里总该有所学校吧?”唯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学校的招牌,是小偷唯一看得上的财产,早已被盗。这里70多个学生,大部分要站着听课,孩子们的脸都很脏,“脏到只能看见两颗眼珠子”。如果连这所学校都垮了,张平宜不知道这些生长在麻风病阴影下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希望。她向老师许诺:“你留下来,我去筹钱盖一所新的学校。”
张平宜11年来,张平宜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
筹建学校
张平宜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或是带着医生丈夫每月给的1万元新台币零花钱坐出租车,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她带着这样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每一天,她都要在县城宾馆和大营盘村之间颠簸的土路上来回往返。因为学校没有厕所,这个有点洁癖的女人常常一整天不敢喝水。如果内急,就小跑半个小时到邻村,借用“猪圈隔壁的厕所”。
2002年,正如张平宜承诺的那样,崭新的教室在大营盘落地生根。2003年起至今,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在那些麻风村的孩子看来,“张阿姨就像妈妈一样”。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脾气秉性。与家长“抢孩子”,成了张平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大营盘的时间里,只要发现一个孩子消失,她就会跑到对方家里,“胁迫恐吓”那些孩子回来读书。从洗脸、刷牙、洗澡开始,她慢慢教会那些孩子如何“保持个人卫生”。
大营盘小学周边没有水源。2010年,张平宜从台湾请来一个水利专家,从遥远的对岸运来“一根根水管”。他们用了将近50万元人民币,在荒山上建成了一个个水窖。在这个村庄里,因为大营盘小学而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邻近的孩子都会到这里求学。眼下,这座曾经“快要撑不下去的小学”,已经有了100多个毕业生,13个公办教师,他们有着整洁的教室和食堂,甚至还有村里的第一座公厕。
一个单纯的愿望
让孩子能正常融入外部社会
最开始,她将自己的动机解释为一种“最朴素的母性”。她的长期愿望是,“让麻风病人子女都能正常地融入外部社会。”
外部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村里很少有人知道,村民只能感觉到,自己是“令人害怕又讨厌的人”。就连这儿的老师去县城开会,当地的老师都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吃饭。
但这个朋友们眼里“典型的千金大小姐”,却在海峡对岸为这个令人恐惧的村庄呐喊。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或是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只做个有钱人。”这个此前从没经历过窘迫生活的女人,一度“咬牙切齿”地说。
投身教育
2009年,为了解决麻风村子女的入学问题,四川省扶贫办在大营盘小学的校园内,用260万元盖起一座中学。张平宜和她的同事们为了迎接新中学的到来,他们翻新旧教室、绿化花园。那所中学仍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也没有一个学生。当地教育部门没有派驻老师,而那些住在山上的孩子为了求学,仍然不得不每天在路上步行3个半小时。
张平宜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 西县,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十 多年来,张平宜一直致力于大营盘村的教育事业,她奔走在台北和凉山之间,进行着一场跨越海峡的“爱的长征” 。在成都双流机场进出不下百次,张平宜没去过都江堰、九寨沟,10 余年来,她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在这个外界曾经闻之色变的麻风村,台湾女子张平宜默默耕耘,帮 助众多孩子接受教育、走入社会 12 年的岁月,对于绝大多数衣食无忧者而言,可能都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走过。台湾女子张平宜,在过去 12 年中,却百余次往来穿梭在台湾与四川麻风村 之间数千公里的路途上,用她纤弱的身体和无惧的大爱,撑起了中国第一所麻风病人子女小学。让这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的孩子,学会了洗脸、刷牙、洗澡, 穿上了衣服,喝上了水,读完了小学。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很少有孩子能够坚持读完中学,“走路又远,功课会跟不上,还常常被同学歧视和欺负。”最让张平宜难过的是,愿意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正在逐年减少。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我的十几年青春,就这样献给了这里。”张平宜感叹道。她有时候,遇到一些烦心事儿,她只有请朋友抽烟斗,“借助烟草气息,放松濒临失控的情绪”。她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衰弱,常会失眠,她的手袋里总塞着几包松弛神经的药物。
上一篇:杨振宁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