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法行书运笔和武术的舞剑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书法,武术,剑舞书法行书运笔和武术的舞剑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武术与书法的外形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为书之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飞腿舞臂……”。如同武术动作之“古树盘根”、“白鹤亮翅”、“青龙出海”、“惊沙飞鸿”。二者形态近真,意性略隔,相参相悟,哲理相通。 书法讲究间架结构。书者日常思维纵放关乎字形收放程度。字形、行列、布局、气势、气韵、精神皆因人而异。武术讲究身正步稳,武者心神严谨关乎动作舒展程度,招式、轻重、刚柔、藏露、虚实、精神皆因人而异。手下之笔如天下之武,天下之武如手下之笔。一文一武,有动有静,动从静中参,静从动中悟。中国古代有不少书法家就是从武术中得到启示的,如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怀素曾观公孙大娘舞剑,故而草书大进。武术家长于书法者不乏其人,如海灯法师,禄堂先生观书而悟,形神抱怀,浑如拳法。因而彰显于世。 武术与书法二者相结合,相参相悟,互为贯通,取形得意,以无为之心出有为之形,“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书法认为: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心若不坚,则字无功键。挥笔而书,气沉丹田,意在笔先,隔行不断,气象悠然。武术认为:静心用意,以意守动,意到势发,形断意连,势断气连,气势贯通,刚柔并济。
2:武术与书法教学和习练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互为参照,两相参悟,彼此影响,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心性思变,意情相随,气息相通的顿悟。凡事可任自心性生,可纯从自然生。倘欲求变,何不可变,处处可能,可思可变。书法字体有真、草、隶、篆、行之分,颜、柳、欧、褚、笔法不同,同为文字:武术有刀、枪、棍、棒、拳之别,少林武当,南拳北腿,式法不同,同归于武。书法文字结构的粘结勾连,鼓侧参差,干涩浓淡,疏密伸敛,有艺术法则之形式;而武术形态之法有轻有重,有刚有柔,有藏有露,有虚有实,有阴阳二气协调之理。岂不是同源同理?岂不是意境相通?岂不可相辅相成? 从以上可以看到,武术与书法表现形式虽不同类皆同意,虽不同形皆同源,不同所用皆同为表现。武术可以从书法伏案临帖或凝神执笔中,参到静心生慧,静中生动的感悟,情驰神纵,若风若雨,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影响到武者的心境、心情、心态,达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明白“知黑守白,视白如黑”的辩证关系,明了“如如不动,如如可动”的矛盾关系。通过对笔、字、形等描摹,感受相反因素,相互影响,融会统一的构成,从而感受身心忧喜顺逆,人世事,阅历磨难,就如武术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道家有内丹外丹之炼,佛家有“空,有”之修行,儒家亦有“天降大任”之言,练武习书内外浑然,正如禅家“天时不在定中”之“天时不在练中”。武术与书法都体现在精神上,以形体体现精神,精神不佳,形体不存,精神超逸,形体勃发,其精神即为内涵,即可以从书法习练中体悟的意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有,习剑和写书法都讲究眼丶手丶心三合为一,也就是说三处力都要用在一个点上,不能分开,笔随意走,眼随心到,气入丹田,起笔要“顿”,行笔如“风”,收笔如“电”,三合为一,干净利索,都讲一个“气韵”,互有节奏,爽快而有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和武术相同之处,功力越深,招式越简洁古朴,省略许多花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是,一定是,必须是[赞]
说来话长,艺术这东东本不是长篇大论所能言之,它就是一种感觉,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恕我冒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之形容行书运笔的词语很多,如:刚劲挺拔、刚劲有力、刚柔结合、刚柔拙巧、行云流水、如锥画沙、有力雄劲、收放有度、苍劲有力,等等。再看杜甫对舞剑的形容: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剑重在剑尖,书法重在笔端。舞剑须尊剑法,书之则守书法,岂有不异曲同工之理?!
上一篇:越南与日本,面积、人口等等都差不多,是否有成为如日本二流国家的潜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