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字面理解似乎已经下了定论,你认为绝对吗?为何?
都是,蛟龙,人之初《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字面理解似乎已经下了定论,你认为绝对吗?为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字面理解似乎已经下了定论,你认为绝对吗?为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应该说的是大致的情况,不能算作结论。古人编"三字经"时,一是讲究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二是因为字经的句子都很精炼,不能象现代汉语样加个定语加个说明。三古人的日常生活相对较为简单,接触的人和事物也相对少,这样看上去他们的认知也会相对简单些,不容易去拿个辩证法来说他认知的事。四是人之初的表现都是简单的,就是吃喝拉撒睡,不太容易触碰到需要评判善恶的问题。所以认知上还是把人之初定为性善。五,今天我们讨论善恶,其实是借助了人类基因,环境,教养,个人守则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这也没错,科学的认知也是要随时代的发展进步而进步的。古人的理论也是允许我们讨论置疑并发展更新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对的。人之初哪里来仇恨呢?习相远指人心各异,人心如颜面各不相同。性相近指人性都是差不多的,人性就是本意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绝对,人之初,就是一片白纸,你给他写上啥就是啥,所以,孩子的老师是道德,老师的孩子是品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呃,那你认为,怎样就不是定论了?是性本恶么?
性与善,本身就是一体之内外,有外必有里,这就是个必然。
善是成全维护,恶是损害消耗。所有的存在,只能是成全维护的结果,不可能是损害消耗的结果。所有的存在,都是从无到有,只有善才能从无到有,恶只能从有到无。所以,生之本身,即是善。
心之所生,为性,由心之生发,自然是善。善,是所有存在的条件,包括恶的。你要行恶,也得有行恶的资本,那资本,是哪来的?
为本者,只能是善,不可能是恶。恶,作不了任何东西的根本。
性之本来,必然为善。你觉得绝对?那就绝对吧。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观点不相同,劝我莫啰嗦;
为家做牛马,辛苦也快乐;
万事皆由命,自己开心过;
保健放第一,余年已不多;
哪怕想不通,太阳一样落;
何必难为己,日子好好过;
健康心态宽,幸福又快乐。
赞赞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绝对,人之初,就是一片白纸,你给他写上啥就是啥,所以,孩子的老师是道德,老师的孩子是品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故事: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