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雍正王朝》中,谁的权谋最深?
康熙,雍正,阿哥《雍正王朝》中,谁的权谋最深?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塑造了三个“老谋深算”的代表。
帝王当中“老谋深算”的是康熙。
康熙皇帝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会做皇帝”的人,他的“老谋深算”主要表现在他的张弛有道的“驭人之术”和神秘莫测的“帝王心术”。
康熙是一个对驾驭“党爭”有办法有心得的皇帝,在他的任期内几乎是党爭不断,从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长达几十年的相权之争,到“九子夺嫡”皇子之间的储君之争,“党爭”似乎涵盖了整个康熙一朝,但是这些党爭基本上都是在他的控制范围内,并且是按照他的意愿发挥作用的,这是康熙很厉害的一面。
康熙就是通过平衡党爭来牢牢掌握者朝局的主动权,通过引导党爭来不断的巩固自己的皇权。
仅就电视剧《雍正王朝》而言,康熙在平衡和引导皇子们之间的夺嫡之争所表现出来的“老谋深算”还是很令人佩服。
尤其是他再三利用一心想登上太子之位的八阿哥胤禩以及他背后的八爷党给太子胤礽和他背后的太子党不断的形成打压和冲击,有效的限制了太子胤礽的实力,防止了太子党做大做强,威胁自己的皇权。
当康熙通过“江南赈灾”、“追比国库欠款”、“刑部冤案”等几件大事,看透了这个太子“贪赃枉法”,“胆大妄为”、“结党营私”之后,他便放任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开始对太子以及太子党的攻击。
但是,康熙放纵八爷党是有明确的底线的,那就是允许对太子党施压,不允许对太子党清算。这个底线,八阿哥胤禩和他的八爷党团队自始至终没有搞明白。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康熙搞了一个“公开推举新太子”活动,很多朝廷官员甚至是王公贵族都对康熙的举动产生了极大的误解,认为康熙已经彻底放弃了废太子胤礽,准备另选新人。但实际上康熙的想法却不是这样,他内心希望的是一个“平衡”的局面,而不是最终出现的八阿哥胤禩获得绝大多数选票的“一边倒”的局面。他甚至是害怕这种局面的产生。
八阿哥胤禩就犯了大忌。一个可以左右朝局的皇子,就是康熙最大的忌惮——太子不行,其他皇子也不行。
所以,当康熙感到老八胤禩的实力和人气足以威胁到自己的皇权稳定的时候,便毫不犹豫的再次扶持太子复位,利用太子来打压八阿哥胤禩和他的八爷党。
太子胤礽也的确就是这么做的,他复位之后,对八爷党开始了疯狂的打击报复,罢官的罢官,撤职的撤职。同时开始变本加厉的扶持自己的党羽,壮大太子党的实力。
但是复位的太子没有汲取往日的教训,特别是八爷党受到康熙打击的教训,他试图要牢牢控制朝廷的各部官员——和任伯安关于“百官行述”的政治交易就是想控制住“百官行述”里面记载的朝廷上下三百多位官员。
这又一次触碰了康熙的红线。太子的这种用“下三滥”的手段控制官员的行为,几乎等同于政变。
于是,康熙再一次动手,废了太子胤礽,但这一次他利用的就不是八阿哥胤禩了,而是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两位亲兄弟。
康熙的这次用人的确很厉害,尤其是重用十四阿哥胤禵,对八阿哥胤禩和他的八爷党是一个“釜底抽薪”的打击——八爷党的核心成员胤禵开始与八阿哥胤禩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一个单独的争储势力。
加上之前就已经打击过的上书房首辅大臣、八爷党的坚强同盟佟国维,康熙成功的瓦解了那个令他感到恐惧的八爷党。
到这个时候,康熙清楚,已经没有一个阿哥有能力有实力左右朝局了。将来无论选择哪位皇子继位,都不会出现内乱的局面。
而对于四阿哥胤禛的使用,康熙也是很有针对性:他诱导胤禛下定决心做一个“孤臣”。所谓“孤臣”就是不结党,康熙允许胤禛有“帮手”,比如田文镜,年羹尧,但是不允许胤禛和胤祥结党。康熙很清楚,一旦四阿哥胤禛也开始结党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四阿哥胤禛的能力远远比那个满嘴“仁义道德和套路”的八阿哥胤禩强很多,结党的危害性也要大很多。为了这个目的,康熙不惜圈禁胤祥十年之久。
这就是康熙的“驭人之术”“帝王心术”。
上书房大臣张廷玉是朝廷官员当中老谋深算的典范。
张廷玉的老谋深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老成谋国”,第二就是“揣摩圣意”。
所谓“老成谋国”,就是一切以朝廷利益为出发点,以江山社稷的巩固发展为目的。张廷玉在这个方面做的非常到位。
在康熙朝,张廷玉作为上书房三大臣之一,位列佟国维和马齐之后,这个位置上的张廷玉采取的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处世原则,对于有利于朝局稳定,有利于江山社稷的人和事,采取的是“默默的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和帮助的办法,排名靠后的张廷玉绝对不去和佟国维马齐争锋,但也不会毫无原则的跟风或见风使舵,张廷玉是一个很有主见的朝廷宰辅。
对于朝政,张廷玉坚守的底线就是只参赞,不参与决策。
康熙四十七年,刑部出了一个大的冤案——宰白鸭大案。康熙本来是想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彻查这个案子的,但是四阿哥胤禛却把自己搞出了一场大病,眼看不可能办这个差事了。康熙只好退而求其次,派八阿哥胤禩去查办此案。
为此康熙征求三位上书房大臣的意见,佟国维坚决的支持八阿哥胤禩办理此案,并说了一大堆赞美八阿哥胤禩的话,马齐也顺着佟国维表示八阿哥胤禩是最佳人选。
康熙最后问张廷玉什么意见,张廷玉的回答就很艺术:刑部的事情错综复杂,恐怕八阿哥胤禩一个人去搞不定吧?
康熙立刻反应过来了:老八办案谁来监督呢?于是他马上就决定:原来四阿哥胤禛就想让十三阿哥胤祥和他一起办这个差事,正好,那就让胤祥和胤禩一起办这个案子吧!
就这么办!
就此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张廷玉对问题实质的理智和准确的判断和给康熙建议的极强的针对性。
这就是“老成谋国”。
在雍正朝,张廷玉的“老成谋国”就更加的“炉火纯青”。正因为如此,张廷玉在雍正朝就成了内大臣(军机大臣)的首辅。
张廷玉“揣摩圣意”的本事,堪称第一。
他对康熙的研究,达到了听走路的脚步声就可以判断康熙来了的地步。
刑部的“宰白鸭”大案最终还是牵扯到太子,康熙拿着肖国兴的供词去找张廷玉,张廷玉正在上书房当值处理公务,从脚步声判断出康熙来了,他在康熙进门之前就起身跪在那里迎候康熙,康熙进门见到这个情景感慨到:能听出朕的脚步声的人不多啊!
不但如此,张廷玉还从康熙对待肖国兴的供词的态度上判断出康熙准备复立太子,来对付八阿哥胤禩,所以,他果断的烧了肖国兴的供词,并密折推举废太子胤礽为新太子。
这等揣摩圣意的本领,的确是无人能比。
而四阿哥胤禛的师爷邬思道是民间隐士当中老谋深算的典型。
邬思道和张廷玉一样,都是揣摩圣意的高手,不过邬思道和张廷玉不一样的是,张廷玉“老成谋国”,邬思道是个“阴谋家”。
从揣摩圣意的角度来讲,邬思道的厉害在于远离朝堂而“揣摩圣意”,这就比张廷玉更高一筹。
上一篇:有人说“同学聚会就是物是人非的聚会,没有任何意义”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