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由是古代的高士。孔子将姜尚同许由相比:“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以拯横流、利天下为己任,所以姜尚久求进身用世的机遇而不以独善其身为足。姜尚走遍各地,尽访诸侯,寻祖迹于申、吕故地,观风俗于夷、夏旧族;他几度出入周国、殷都,如岐阳、丰邑、孟津、朝歌、牧野等地,多次回顾商汤、夏桀的成败得失。他以演《易》之术教西伯于�h里,并教西伯脱身�h里之囚;又劝西伯献洛西之地,以换取纣王废止炮烙等酷刑。但直至文王渭水访贤以后,姜尚方才开始了他“兼利天下”的大业。历代典籍对太公历史地位的公认,充分说明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论的博大精深。
姜尚 - 姜太公祠
位于临淄永流镇张家庄太公衣冠冢北侧。太公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东海人,吕姓姜氏,世称姜太公,公元前11世纪封于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他在任期间,“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卒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衣冠冢墓高28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55米。1993年,临淄区在太公衣冠冢北侧建姜太公祠,建筑面积98平方米,主殿为歇山式挂廊配殿,各三楹,现为名人书画展厅。主殿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圣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贫困生涯、避纣去商、习武著书、牧野大战、封齐就国、破菜争丘、太公治齐、惩治不训、周王授权、传子归国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画。
姜尚 - 后裔姓氏
姜太公后裔姓氏繁多,大致上有以下姓氏:姜姓、吕姓、丁姓、高姓、齐姓、卢姓、邱姓、丘姓、庆姓、贺姓、桓姓、查姓、柯姓、年姓、柴姓、崔姓、骆姓、章姓、聂姓、国姓、高堂姓、太公姓、卢蒲姓、淳于姓、厉姓、易姓、青姓等等。
姜尚 - 《封神榜》
《封神榜》又名《封神演义》 ,历史名著,又名《商周列国全传》 、 《武王伐纣外史》 、 《封神传》 。是一部中国神魔小说,作者是明朝的陈仲琳(或许仲琳),也有一说为明代道士陆西星(《封神演义》中有十馀处引用道教经典《黄庭经》 )。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是一部古代魔幻幻想神话故事,根据评话《武王伐纣》,再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 几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并以其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其内容依托“周兴商灭”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 其中的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斗法等情节,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还有水遁、土遁、风火轮、火尖枪……
姜尚 - 相关影视形象
这里所介绍的影视形象,都与《封神榜》中的姜太公形象有关,各版电视剧都是根据明代著名作家许仲琳的代表作品《封神演义》改编的。《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形象肯定与历史有出入(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当然不可能会法术),但是作为开启周家八百年江山的功臣,这一点是和史实一致的。 唐远之 饰 姜子牙(梁丽版《封神榜》) 蓝天野 饰 姜子牙(傅艺伟版《封神榜》) 余子明 饰 姜子牙(温碧霞版《封神榜之忠义乾坤》) 刘德凯 饰 姜子牙(范冰冰版《封神榜之凤鸣岐山》、林心如版《封神榜之武王伐纣》) 无双大蛇Z 仙界的神,长的很帅,比较能装,负责抓捕远吕智和妲己,和人类联手一起击败远吕智,最终胜利。
姜尚 - 姜太公坐在屋脊上
姜太公到齐国上任后,便每年正月十六日到於陵邑(周村南古城村)与当地百姓一齐祭拜嫘祖,因为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织绸,从此人们有了衣穿,不再披树叶,为了尊重民意,鼓励植桑养蚕,织绸子,通过共同祭拜嫘祖,亲自与民同庆,与民同乐。大力发展植桑养蚕织绸事业。 在城北宽阔地方,高搭祭坛,坛高一丈按天干,长宽一丈二按地支,坛分三层按天、地、人三才。东边插四面青旗,上画青龙;西边插四面白旗,画白虎;南边插四面红旗,画朱雀;北方插四面-旗,画玄武,台上中央插八面黄旗,上面画八卦文字插在八方。这样象征着五行八卦二十四节气。 坛上北方设神坛,太公亲自书写、上首天皇太昊伏羲氏神位,下首地皇炎帝神农氏神位,中间人皇黄帝轩辕氏神位,在三个神位前边中间是,天后娘娘嫘祖神位,前方有供桌,摆着水果,五谷杂粮、蚕茧、三牲祭品,供桌前有一大香炉。 姜太公率领子孙、文武大臣上坛亲自烧香祭拜,行三拜九叩大礼。坛一层是二十八名鼓手,二层是三十六名乐手,礼拜时,鼓乐齐鸣,香烟缭绕,百姓在坛下随着祭拜,太公拜后,地方官员依次而拜,在当时,形成一个大的祭祖活动。 姜太公经常涉足与此,对这里的山水人情很了解,他见城南的山,像凤凰展翅,就名为凤山,西面高山连绵不断,名为九节青龙山,寓意龙凤呈祥。 於陵东西两座小山,东为米山,西为面山,东面还有座山,人们说是姜太公曾经常从这里乘马走的地方叫马鞍山,於陵城西有道河,缓缓向北流,河两岸都是像碎石那样的小石头,当地人民把这种石头叫做泔沟,把这道河也叫做泔沟河,太公取名叫“淦河”。 姜太公怕过世后人们忘记了老祖宗,和发展蚕丝事业,便命儿子在於陵邑建立天后宫,三皇殿,把自己册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按方位塑在三皇殿周围,让他们在三皇的旨意下,各行其职,各尽职守,受享人间香火。 通过神,教化人们,有所作为,忠君爱民,贤庶淫恶之人各得其果。 宫殿建成以后,太公已过世,长子丁公即位,亲自验收宫殿时,想起父亲,为国为民戎马一生,晚年封齐,仍为社稷操劳,在世时,被周天子号为师尚父,可死后没有封号,尚父封了天下诸神,定名各地山,川,水,乡,商和周的死难文臣武将,被他封了神都塑在这里,后人供奉,我也把他塑在这里,让后代子孙祭拜,可是塑在哪里呢?冥思苦想了若干日子,他不能与众神为伍,平起平坐,他又是炎黄子孙,应该守护着三皇五帝,就把姜太公塑在三皇殿的屋脊上,永远守护着祖宗,注视查看着诸神是否护国佑民,掌风调雨顺之权,职福善祸淫之柄。 后来各地盖庙时,在殿顶上,塑上太公爷爷,有的身穿官履正面端坐、有的身穿道服、有的乘四不象、背打神鞭、有的手执黄旗,也有的顶盔贯甲,罩袍束带、将帅打扮,总之都是太公在此,万事大吉。 姜太公,是一位最早出现在山东淄博大地的著名历史人物,一个驰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神学家。 他是一个总结运用了黄帝兵法,联合天下诸侯兴周灭纣,运用伏羲文王八卦之术,天体星象为依托,创立了中国诸神,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生为人臣,死而为神的灵魂不灭论。 使后来中国文人编绘神话故事、演义小说、天神下凡的戏曲更有依据,使人文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周村天后宫、三皇殿、在历代戡乱中屡屡遭到破坏和重建,最后一次的三皇殿是在新世纪旧房改造时,才全部毁掉。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