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相伯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震旦,复旦,拉丁文马相伯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震旦学院成立后,马相伯任监院(即院长),学校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宗旨,学制为两年,专业分为文学、质学(科学)两类,没过多久又发展为文学、致知(哲学)、象数(数学)、形性(理科)四大学科。梁启超获知此事后,欣然写道:“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诚如梁启超所言,震旦学院在管理上不仅“完备有条理”,更不乏独到之处。一方面,震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校务由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另一方面,校方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之风”,即倡导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挈举纲领,开示门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文艺、崇尚科学、不谈教理更是马相伯一再强调的办学方针。
在马相伯的运筹帷幄之下,震旦学院的教学、教务活动均安排得井井有条。为引导热血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他振臂高呼:“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有欲通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科学救国准备者,请归我。”不出一年的光景,震旦学院的学生数量就翻了数倍,增至132人。
热衷教育救国的马相伯对革命也非常支持。1904年夏,震旦学院来了个名叫“刘学裕”的新生。此人虽其貌不扬,却大有来头。他就是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而被清廷通缉的“要犯”于右任。于右任“潜逃”至上海后无处安身,马相伯得知后立刻将这名心系国家社稷的青年学子破格录取,免去他所有的学膳费,还特意让于右任易名“刘学裕”以避人耳目。
马相伯的一系列教学主张和做法虽深得青年学子的推崇,却遭到天主教会方面的不满和反对。1905年,天主教会趁马相伯生病休养之机,派法国传教士南从周担任震旦学院的教务长,名为协助马相伯打理校务,实则为了加强对震旦学院的控制。
这位金发碧眼的法国传教士刚到震旦学院便改弦更张,取消孔子诞辰假期,强迫学生接受宗教课程,颂唱圣歌,早晚祷告、做礼拜,还“尽废旧章,别定规则”,不许学生谈论时事,不许结社,不许阅读进步书刊等,就连学生出入校门、会客之类的个人自由,也被横加限制。南从周的“倒行逆施”引发了震旦学子们的公愤,大批学生相继退学,以示抗议。学生集体离校时,甚至摘下了震旦学院的校牌。马相伯此时虽在病中,但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早就有所耳闻。他和进步学生一起,毅然宣布脱离震旦学院,与众生一同挥泪离开了徐家汇的校舍。
随着马相伯和学生们的离去,震旦学院仅剩下一副空壳,这无异于关停。但马相伯认为,震旦学院的精神不能磨灭。为了同教会抗争到底,他决定再办一所新校,这个想法立即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响应。那取个什么校名为好呢?有人说:“咱们新办的学校仍叫震旦,和教会办的震旦唱一唱对台戏!”但亦有不同的声音认为:“震旦牌子叫洋人玷污了,新学校干脆就叫上海公学。”就在几种意见相持不下时,于右任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建议取名“复旦”。一者,“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另者,“复旦”还有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之意。马相伯听后,立刻表示赞许。然后,他诚邀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担任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两江总督周馥也拨出官银一万两,并出借吴淞提督衙门作为复旦的临时校舍。1905年5月27日,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严复为总教习。
至于陷入停顿之中的震旦学院,则于同年重新开课,南从周仍为教务长。虽说受过教会的排挤,但马相伯仍对震旦学院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毕竟那是他亲手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故1908年当震旦学院打算迁往别处另建校舍时,马相伯不计前嫌,捐款四万元,又把自己名下、地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八处地皮悉数捐出,募得十万多元,以购置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的土地103亩,并无偿提供震旦学院使用,震旦学院从此也有了自己固定的校址。1928年,震旦学院改称为震旦大学。
后世纪念
1952年,陈毅市长派员陪同马相伯亲属去越南谅山迎回灵柩,安葬于当时新泾区(今长宁区境内)息焉公墓。“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4年4月6日,迁葬于宋庆龄陵园内。
人物评价
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所言:“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马相伯逝世后,其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成为一代名联。
马相伯的一幅照片似乎更加有名:1936年,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入狱,马相伯多方营救。次年七人获释后,前往看望马相伯,合影留念。沈钧儒在照片上题书“唯公马首是瞻。”
这张照片被收入包括中学教科书在内的大小历史著作,为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照片上,马相伯在众人的簇拥下,端坐正中,尽显人瑞之相。
震旦复旦
马相伯 口述 王瑞霖 笔录
马相伯,1840年出生,1939年去世,原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江苏丹阳人,近代中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为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的创办人,也是辅仁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教蔡元培与24个学生学拉丁文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我离开京畿,回到上海徐家汇,重新过我的书呆子的生活。当时蔡孑民(蔡元培,号孑民――编者注)先生在南洋公学(即现在之交通大学)任教,要跟我学拉丁文,我告诉他:拉丁文在西洋已成为古董,大学而外,各学校都不大注重,中国学者更没有学习的必要。无奈孑民先生执意要学,说拉丁文为欧洲各国语文之根本,各国语言多源于拉丁,西洋一切古代文化,若果不通拉丁文,那就无从了解。孑民先生的话固然说得正当,然我还以为很难办到。一来是因为中年而有繁重职务在身的人,学习外国语,若果要指望它有用,那非较长时间不可;二来是孑民先生当时在南洋公学任职,只有一大早才有空闲来读拉丁文。当时我住徐家汇慈母堂前一排的楼上,孑民先生每天早上5点钟就来敲门,我有时还未醒,便被他从梦中叫醒,但是事情总不能如人意,我每天早上要祈祷,这是我们教会每日的常课,没有办法可以更改。因为这两个理由,我就向孑民先生提议,最好由他在学校中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学生到我这儿来学,更为有益而切于实际。孑民先生深以为然,于是就选派了24个学生来学,我起初还是不打算教他们拉丁文,但他们也和孑民先生一样,拿定主意要我教他们,我没法,只好教了。
当时在我们徐家汇教会中的法国人,都在背后笑我们,以为中国人如何能学得好拉丁文?但是我却大胆地教他们读拉丁文最有名的文学作品,最有名的演说家西塞罗的演说。4个月后,经过考试,他们居然都写得出来,说得出来,从前笑话我们的外国人,也不能不钦佩我们的青年学生的努力。还有,我教他们,除了拉丁文外,还有法文和数学,他们始而都齐声告诉我,他们全部学过了。我说:你们且慢,等待我教一点,你们才说。我的教法,完全和他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同。譬如,数学,我教他们加减乘除,不但教他们演算的技术,并且教他们原理,使他们从根本上理解每一算术的作用,并且教他们用代数的方法演数学,他们都很能领悟。其中很有几个,后来都在数理方面有了深造。
上一篇:吴�U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