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代河南郡铁官作坊的陶灶,为何能如此引入注目?
河南,河内,汉代汉代河南郡铁官作坊的陶灶,为何能如此引入注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图9
图10
图11
图12
通过考古发掘,不仅发现汉代河南郡冶铁作坊兼营相当规模的制陶业,还发现河内郡和弘农郡冶铁作坊也生产有陶制品。1987年河南省安阳市梯家口村安阳坡壳厂基建工地发现了9座汉墓,其中3座墓出土有铁官铭陶灶,M45、M49各出土1件釜肩模印“内一二石五斗”的陶灶,M46出土“内四三石五斗”陶灶1件[18]。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洛阳北一百二十里为河内郡。……”其范围大致为今河南焦作市、济源市全境和新乡市、安阳市西部部分地域。安阳市出土印有“内一”“内四”的陶灶,说明河内郡的铁官标志为“内”[19],“内一”“内四”指河内郡第一、第四冶铁遗址。河内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也呈长方形,双眼灶,只是灶面上的釜为分体釜,釜上还有甑或釜内置勺,灶面周边饰简单的篦纹,灶壁则为素面,其年代当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或其以后阶段[20]。弘农郡,旧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范围包括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文物管理所收藏陶灶的陶釜上有“弘一一石”铭文,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有带范线缝的“弘一一石”陶釜,说明“弘”是弘农郡的铁官标志,“弘一”是指弘农郡第一冶铁遗址。弘农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造型为马蹄形,上置前大后小双釜,只有前边大釜肩部模印铁官铭文。灶面模印各种食物及炊具,周边饰几何纹,前壁有拱形落地灶门,灶门两侧及上方为几何纹,素壁。弘农郡生产的陶灶虽无考古资料作参考,但该陶灶釜与灶相连,装饰相对简单,这些与中原地区出土的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阶段的陶灶特征相似,其年代应大致相同。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河内郡和弘农郡未发现生产装饰有各种画像的陶灶。
河南郡、河内郡和弘农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至今未发现带釉的陶灶,均为灰陶质地,铁官标志模印在釜的肩部,河内郡和弘农郡铁官作坊生产陶灶的陶釜还特别附加了容量内容,河南郡陶灶的陶釜显示容量的仅见西安出土的“河一二石”和宜阳县文化馆收藏的“河三囗囗(似为四升)”二例[21]。在造型上,河南郡、河内郡生产长方形双眼灶,而弘农郡则生产马蹄形双眼灶;在装饰方面,河内郡和弘农郡生产的陶灶灶面一周模印简单的几何纹,灶壁则素面,装饰手法和装饰题材都相对简单,而河南郡生产的陶灶不仅题材丰富,而且装饰手法多样。纵观河南省各地出土和收藏的铁官铭陶灶,河南郡、河内郡和弘农郡三个官方冶铁作坊虽然均制作陶灶,但各郡生产的陶灶并没有统一的定制,以河南郡生产的陶灶富有艺术特色。因此,河南郡生产的带铁官铭陶灶和铁器一样参加商业贸易活动,不仅在河南郡治所周边县市有所发现,而且还远销他乡,有资料显示个人收藏西安地区出土“河一”陶灶的拓本就有11件之多[22]。
5 结语
陶灶是专为墓主人在阴间造炊而准备的象征性炊具,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陶灶灶面上模印的题材均是现实生活中食用的肉类和使用的炊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证明汉代工匠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从生活实践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又不完全拘泥于现实生活,而是通过大胆的想象,把现实生活艺术化,成为我们研究汉代饮食文化的珍贵资料。
河南郡生产的长方形陶灶造型简单、大方,应该是比较接近生活中灶的原形,既稳当又节能。灶四壁的人物、神兽等画像,通过夸张造型和运动速度,把武士的力大无比、兽类的强悍凶猛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失真,刻画出的人物、动物形象灵活生动,形神兼备。河南郡生产的铁官铭陶灶的构图方式和画像题材,在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灶中是比较罕见的。陶灶上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画像作品与汉砖上的画像同样是中国汉画艺术的瑰宝。浅浮雕和阳线刻的装饰方法,一模一图、一图一主题的构图方式具有东汉画像砖的特点,结合对河南郡第一冶铁遗址[23]、第三冶铁遗址[24]发掘出土器物的判断,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年代应当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前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代陶瓷器的官窑水平很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跟青铜差不多。技术水平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