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代河南郡铁官作坊的陶灶,为何能如此引入注目?
河南,河内,汉代汉代河南郡铁官作坊的陶灶,为何能如此引入注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汉代河南郡铁官作坊的陶灶,为何能如此引入注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代的陶器。陶灶呈长方体形,灶体内空,灶面和灶壁分别有铭文和图案,质地为泥质灰陶。
陶灶制作比例、工艺严谨。模仿真锅,图案纹饰精美,再现了汉代人生活的具体方式。
陶器也代表了汉代河南郡铁官作坊高超的制造和艺术水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代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及特色
通过对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观察,发现陶灶灶面和四个壁是分开制作的,由五片粘合而成。首先,按照所制陶灶的尺寸先制作四个壁面,每个壁面的两端做成斜坡式,待晾至半干时粘合成长方形框,然后把灶面与长方形框粘接起来,陶灶四壁与灶面结合的缝隙用泥涂抹使其牢固。灶面上事先留下灶口,釜另外做好后放在灶口上。或灶、釜整体模制而成。无论哪种方法制作的陶釜,均严格保留了铁釜合范缝凸起的铸造原貌。釜与灶面结合部位的底面以泥填实,所以灶内底部各面粗糙。灶内壁四角用泥涂抹成圆弧形,起加强筋的作用。灶外壁的边角笔直,棱角分明。灶面表层经过加工处理得非常光滑细腻,便于模印各种图案和画像。陶灶为灰陶胎,胎质细密,烧制温度高。
陶灶画像的装饰手法均为模印,有浅浮雕和阳线刻两种表现形式。灶面多以浅浮雕的手法模印出食物、炊具和灶具,鱼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少者一条,多者三条,另有虾、蟹、龟等,炊具和灶具有刀、勺、盆、钩、叉、火杵等日常用具,其中刀是必备的炊具。四壁个别为素面或简单装饰,多数则采用浅浮雕、阳线刻或浅浮雕加阳线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神兽等画像,一壁一画,一画一主题。
3 汉代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装饰题材
“河一”铭文陶灶,1件为素面,1件有简单的装饰。郑州市博物馆、巩义市博物馆和巩义市文物保管所收藏的采集于芝田乡稍柴村的“河一”陶灶,通过对比后发现,除了尺寸稍有差别外,3件陶灶的整体装饰完全相同,它们的画像应该是同样模子印制的,由此推测这种画像陶灶可能是第一冶铁作坊的代表作。“河一”陶灶灶面上有炊具刀、勺,灶具钩、火杵。前壁灶门模印着左右对称的一男一女,内侧有题记“二千石”和“夫人”①王培明在《巩义市博物馆藏汉代陶灶赏析》一文中认为灶门左侧题记为“三千石”,经笔者仔细辨认是“二千石”;李京华在《试谈汉代陶釜上的铁官铭》一文中认为“巩1灶”灶门左模印为“四石”,右为“天人”有误,应该是“二千石”和“夫人”。。他们头戴冠,身着长袍,衣宽袖阔,双手相抱置于胸前,束腰,长袍下垂拖地。人物线条流畅,五官清晰,表情自然,面部微向内侧,左右相对,似在窃窃私语,静态的画面达到了动感的效果(图2)。后壁是一只高大威猛的老虎,身姿矫健,睁目张须,张牙舞爪(图3)。左壁牵牛图,一人左腿弓,右腿蹬,作大弓步,左手持物,右手用力牵牛前行,牛反而使劲后退(图4)。右壁虎牛相斗图,虎张口瞠目,高抬前爪向前扑捉;牛面对来势凶猛的老虎,俯首弓颈,奋蹄翘尾,以叉形牛角猛扑过去。二者进攻瞬间产生的力量致使虎尾和牛尾直如剑状,冲向上空。虎、牛身上的毛发、条纹清晰,特别是虎口四周的须毛表现得十分精细(图5)。
“河二”铭文陶灶,2件为素面,其余3件灶壁画像则采用阳线刻或浅浮雕加阳线的表现手法。如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孝义镇里沟村汉墓出土的“河二”陶灶[16],灶面模印食物和炊具,灶门左、右及上方饰以三重菱纹,左右壁分别饰龙虎纹。龙的身躯似蛇(图6),虎张开四肢狂奔(图7)。龙、虎身上饰单线阳刻纹,线条流畅,虬劲有力,富有动感。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采集于巩义市的“河二”陶灶[17]和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河二”陶灶装饰完全相同,灶门左侧模印双膝跪地的男女,男子手持火杵往火膛里送柴,女子左手持扇,二人应该是在烧火做饭。灶门上方模印两只昂首、阔步行走的长尾鸟。后壁为宰牛图,左边屠夫单膝跪地,一只手持刀,另一只手按住牛首;右边屠夫一手抓紧牛腿,用刀刺向牛颈;牛张口露齿,四肢朝天,做垂死的挣扎。右壁浮雕两个带盖鼎,双附耳外撇,球形腹,下承三足。鼎盖与身饰上下对称的横S形纹,上端一排鱼纹、龟纹。鼎左一人呈站姿,双臂张开,双目注视鼎的方向。左壁为两人斗兽图,兽首前拱,粗尾后甩,四肢交叉作挣扎状;一人双手用力摁住兽背,另一人弓步,双手持物欲刺向兽首,其动作灵活、生动。人物、动物以浅浮雕加阳线条手法表现,浅浮雕使画像突出在灶壁上,阳线条除了勾勒出人物、动物的外形轮廓,还凸显动物的骨骼、人物服饰的褶皱纹理局部特征,使动物更加雄壮威猛,人物衣着的表现更真实、形象具体。
图2[4]
图3[4]
图4[4]
图5[4]
图6[3]
图7[3]
“河三”陶灶有的仅在灶面模印食物和炊具,四壁为素面;有的除灶面模印食物和炊具外,灶壁的画像内容非常丰富。富有典型特征的是许昌市博物馆收藏的“河三”陶灶,灶面釜两侧各有一条鱼,右侧还有一把刀,釜肩上“河三”铭文(图8)的“河”字偏旁“水”异写为三横。前壁灶门两侧各有一怀抱幼子的妇女,幼子调皮地用右手抚摸着妇女的下巴,妇女戴帽,以阴线刻画出鼻子、双眼和嘴巴,五官清晰。她们身着束身长裙,折腰,跽坐,裙摆上的线条均匀流畅(图9)。灶后壁为虎猪相斗,虎张口瞋目,前爪高抬,扑向野猪,野猪本能地臀部着地向后躲避,同时弓背抬爪准备反击(图10)。左壁为龙,肩生双翼即应龙,龙身呈S形,昂首,屈颈,口吐长舌,有角,有须,有眼,有鼻,龙爪强劲有力,展翼作升腾状,鳞甲呈圆点状凸起。龙首、龙尾轻巧,身躯肥健,具有蓄势待发之感,神情威悍,霸气外露(图11)。右壁为奔虎,四肢张开呈奔跑式,张口咆哮,尾巴因发怒而上翘。虎的形体准确、形象传神,给人以虎虎生威之感(图12)。该“河三”陶灶以浅浮雕手法刻画出的画像细腻逼真、生动传神,与许昌、南阳地区东汉时期画像砖的表现手法完全相同。
图8
4 汉代河南郡与其他郡生产的铁官铭陶灶的异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