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辛丑条约》后,慈禧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什么意思?
慈禧,列强,光绪《辛丑条约》后,慈禧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辛丑条约》后,慈禧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什么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关键的就是这个量字怎么解释,清末以后有些人故意的去歪曲,把它解释成尽量、尽力;而当时慈禧“量”这个字本身而是衡量,考量,而不是“尽中华之物力”的意思。
在与八国联军的谈判过程中,慈禧曾电令谈判的李鸿章,奕劻等人:“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学者王开玺的解释是,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曾有过种种与列强交涉的努力,想要削减赔款的数额,只是最终没有成功;且慈禧在谕旨中有一段话,是要奕劻与李鸿章等人与列强讨价还价——“细订约章时,婉商力辩,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故而,在他看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清政府的上谕是要求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必须‘竭忠尽智’,与列强切实相商,不得在赔款等问题上漫天要价,任意要挟,以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来‘结与国之欢心’。”
为什么后来依然有人宁愿相信慈禧为了巴结各列强,尽力去满足其要求?既有条约签订时清政府巨额赔偿,也有更深层的意思,又是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洋人的入侵,火枪火炮里装的是中国人的四大发明的其中之一,火药,科学打败了愚腐,向晚清社会敲响了警钟,当政者无力回天,只能被动屈服,他们不得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物求荣,量力而行,保帅舍车,缓住棋阵。我想大概是这样的意思。
当時的慈禧太后,看见大势不妙,携代文武百官,银两细软,前乎后拥可谓浩浩荡荡,一路跋涉来到西安这座历代皇权的花园。依旧享受着皇权代来的欢乐,为了保住自身的荣华富贵,她只好讨好洋人。用赔赏作交易。
在她重返京城時,入城仪式让洋人看了也惊叹不已,十分隆重与豪华,从此于洋人接触,看到了许多西方的东西。
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从此把人们从睡梦中叫醒。
这句半文言文,并不是多么难懂,但想把它的意思全部闹明白,也不容易,这只是自己的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没有其它意思,就是字面意思。这句话里没有摩尔斯密码,也不是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的暗号。就是有话直说。
中华大地和中华人民是中国的。当时统治这片土地的权力是属于清政府的。崽卖爷田不心疼!留得青山在,才能割韭菜。所以,那句宁予外邦不予家奴也就很好理解了。量中华之国力,就是称量一下中华大地还可以刮几尺地皮!
结与国之欢心,更不用解释了。清政府一直以为自己是天朝上邦,以为自己学习了几个汉字就得到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海外国家便都是不入流的蛮夷。等到慈禧挨了几次洋炮,才知道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强大。才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当平等对待。自觉强大到寂寞的的清政府终于不再孤独,昏花的老眼似乎看到了和自己同等的存在。大家不过都是抢夺黎民百姓的强盗罢了,那就不必再分你我。既然被人打上门来,那就花钱买别人的欢心。希望其他强盗们拿人手短,下手轻一些。而其他强盗们也恰有此意。
所以,我一直都认为,元清不是中华民族的朝廷,只是当时的统治者。中国,有中华大地,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元清算什么东西?只不过是欺压中华民族的强盗罢了。见到强梁,便笑嘻嘻贴上去吮痈舔痣,请恕我无能。
当然,我也知道,多数人都不会同意我的观点,也许我是错的。但既然天地生我,我便有表达观点的权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慈禧能够说得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可想而知她决非善类。
有人说这句话并非慈禧所说,而是出自光绪皇帝的上谕,这不得不说是在哗众取宠。
光绪皇帝自从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了之后便遭到了慈禧的软禁,而这句话却出现于1901年。
已经被软禁了3年之久的光绪皇帝难道还有权力自作主张发布上谕?简直可笑。
既然光绪皇帝已经没有权力发布上谕,那这上谕自然就出自慈禧之手,这句话也自然就出自慈禧之意。
也有人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并不是说慈禧要用尽中华之物力去讨好列强。
而是好好考量大清所拥有的物力,再以尽量少的损失去“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解释不得不说很牵强。
如果慈禧真是这个意思,她为什么不干脆说谈判之时一定要和洋人讨价还价,争取降低大清的损失?
反而说“量中华之物力”,还得让后人帮她添一句?
上一篇:离婚判决的抚养费要交到法院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