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华夷之辩?
华夏,蛮夷,中原中国古代为什么有华夷之辩?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华夷之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辩,我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期。轩辕黄帝是当时华夏族的部落首领,在他带领下有熊部落打败了炎帝和蚩尤部落后,他以极具智慧的头脑教导人民耕地学习文化,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源头。他也被后世称之为华夏人文始祖。那么,华夷之辩怎么来的呢?。我认为,这是个人为区分出来的观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华夷之辨存在的原因看这里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受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但实际上,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自古的“夷夏观”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即古中国没有所谓“文化主义”和“天下主义”。“华夷之辨”存在着深刻的“文化民族主义”色彩。因此,古代中国人具有史所罕见的最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精神。
春秋时期,孔子作《春秋》,明确主张大一统,且在大一统之下明“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把文化标准放在区分华夷的首位。它强调华夷有别,夷不乱华。这个文化标准包含了语言、风俗、经济形式等要素,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周礼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明辨华夷有别,把文化落后的四夷边民统一在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华夏文化中,是实现天下一统的手段。
诚然,当中原政权不稳,边地四夷内迁之时,“华夷之辨”的呼声就会高涨,“华夷之辨”成为汉族政权用来抵御异族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乱世之中的“华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并非是大民族主义作祟,亦非歧视异族。
从更深层次来看,“华夷之辨”的观念促成的是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顽强地抵抗异族的征服。表面的一味拒绝和言辞语气上的歧视表现出维护华夏尊严,捍卫华夏文化,维系华夏生存的深厚情感。每每这种时候就会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
如东晋乱世,五胡内迁,祖逖率领家人、部族渡江北伐,中流击揖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中国古代,华夷之辨一直非常盛行,谁是华夏,谁是蛮夷,是一个事关礼仪和亲疏的大事。在先秦时代,华夷之辨就已非常盛行,但是与今日的民族主义不同。
先秦时代的华夷之辨非常强调文化属性,而不强调血统,在先秦时代的人看来,遵守华夏的礼节,皈依中华的文化,远比单纯的出身要重要。蛮夷可以通过尊奉周礼而成为诸夏的一员,而华夏子女如果抛弃中原礼仪,而改用蛮夷习俗,则不被视为中原的一员。
这种依照文化划分华夏与蛮夷的方法,是先秦时代华夷之辨的根本。
华夏和蛮夷并非天生注定,可以后天改变
先秦时代华夷之辨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思想家普遍认为华夏和蛮夷的身份并非不可改变,他们认为,之所以会有华夏和蛮夷的区别,在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不同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文化,之所以华夏作为文明在于中原这块土地最肥沃最富饶,而蛮夷之所以野蛮在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太过恶劣,难以产生文明的土壤。
比如孔子就说:“素夷狄,行乎夷狄”。荀子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意思是人的习俗并非因为天性,而是环境使然。
不问出身的有教无类在中国古代非常明显
先秦之后的《大戴礼记》则更是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明,其中的劝学篇提到:“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更是认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如果他们受到华夏礼的教育,就可以变夷为夏。
孟子更是举了一个实例来论证这一点,他提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孟子提到,陈良,本是一个楚国人,是一个蛮夷,但是后来通过学习周公和孔子的道理,就变成了华夏,其水平,连北方的很多学者都远远不如,进而论证华夏文化的优越性,同时证明一个人通过学习中原文化完全可以变成华夏,即由蛮夷变成一个中国人。
荀子同时提到,一个人的身份不由他在何处居住,而是在于他是否遵守中原之礼,一个人,就算居住在蛮夷之地,但只要他尊奉中原礼仪,他就依然是中国人,而不遵守中原礼仪之人,即使在中原,也是蛮夷。
《左转》就记述了一个华夏变为蛮夷的例子:十一月,杞成公卒。书曰「子」,杞,夷也。不书名,未同盟也。……二十七年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杞国原来是夏朝后裔,但是却被视作蛮夷,而被称为“子”,就在于其抛弃了华夏礼仪,而改用蛮夷的礼节,这种文化上的改变使得《左转》里将其称为东夷,而不再视其为华夏的一员。
通过先秦时代先贤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先秦时代的华夷之辨具有鲜明的文明论色彩,即接受了中原文化,就是华夏,不接受则是蛮夷,与血统无关,与行为和文化有关,而文化和习俗是可以通过学习改变的。这为今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提供了充分的合法性,孟子就认为,只要君主能按照中原之礼做事,并且善待老百姓,可以不问他的出身。这是今后少数民族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少数民族通过接受中原文化成为正统王朝
之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为当地汉人所接受,就在于文明论的影响。那些接受中原文化的少数民族,可以成为中国的正统王朝,而那些不愿接受的,则在汉人中没有合法性,因此往往迅速败亡。这在历史中有很多例子。
上一篇:现在干快递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