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手握十万大军,控制中国一半疆土,韩信为何对刘邦言听计从?
刘邦,韩信,项羽手握十万大军,控制中国一半疆土,韩信为何对刘邦言听计从?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个容易被收买
在《史记•淮阴侯传》中记载:“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项羽的谋士武涉去说服韩信让其反汉王投靠项羽,韩信说:我在项王下做事的时候,官不过是个郎中,职位不过是个 执戟的卫士,
项王也不听我的话,也不用我的计谋,因此我投靠了汉王,汉王拜我为大将军,授予我大将军的印,让我统领数万军队,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有好吃的食物拿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才有的今天,汉王这么亲近、信赖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因此到死都不会背叛汉王。
看韩信这个人,就是汉王常常关心他,对他嘘寒问暖的,又给他兵权,对他言听计从,让他又了一个施展的平台,他就对刘邦感恩涕零,说誓死效忠,这对刘邦来说就是就是小恩小惠。看看刘邦和项羽结拜兄弟,说但求同年同月死,前期在项梁照应下发展壮大,项羽也没少出力。
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给那些抢到项羽肉的封万户侯,鸿沟对持的时候,项羽要烹了刘老太公,刘邦说他爹也是项羽爹,项羽烹完记得给他分碗羹喝,你说这个刘邦有多不要脸,韩信有吗?没有。
轻易相信别人不考虑自己
齐地的谋士蒯通给韩信出主意说:“你看汉王和楚王正在荥阳争的你死我说的,谁也吃不下谁,您倒向谁谁就会赢,既然您有地盘、有粮食、有军队不如您拥兵自立,这样诸侯们都怕您,你就安全了,”韩信说:“汉王给我衣穿,给我饭吃,听我计谋、想相信我,我誓死忠于汉王。
蒯通有给他举例说:越王勾践与范蠡,张黡与陈泽,从相信到相互被追杀,”蒯通问韩信与汉王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他们之间好,他说:“汉王给我衣穿,给我饭吃,听我计谋、想相信我,我誓死忠于汉王。”反正蒯通给他分析各种弊端,唯有自立才能保护自己,他还是前面那一句话,总觉的他为汉王立下这么大功劳,汉王又封他为齐王,不会谋害他。
再如刘邦后来把韩信封为楚王,钟离昧投靠韩信,刘邦要杀钟离昧,借此机会说韩信造反,钟离昧说不让韩信见刘邦,否则会以某犯罪被抓韩信不听一意孤行,钟离昧自刎韩信那着钟离昧的人头见刘邦,刘邦果断把韩信抓起来带回长安贬为淮阴侯,后陈豨在封地造反刘邦去平叛,
韩信准备和陈豨理应外合,被萧何骗进皇宫让吕后给弄死了。看韩信多悲哀,蒯通让韩信借机造反保全性命他不听,他选择相信刘邦,明明都已经和别人联合造反了,还听萧何的进宫自投罗网 。他从来都不深入的考虑自己的处境,相信给他帮助的数人,以至于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思想,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楚汉相争到了关键时期,韩信是可以左右中国历史的关键人物。
当时,一向坚持以武力经营天下的项羽,都派出了说客武涉,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让韩信退出这场刘项之间的纷争,这种方式对大家都好——韩信此后也不必再听从刘邦的摆布,而是自立门户,与刘项三分天下。
但是韩信拒绝了武涉,又拒绝了蒯彻,他选择了忠于刘邦。
之所以这么做,韩信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他确实对刘邦很忠诚;第二、韩信对武涉和蒯彻说的话都是逢场作戏,他也有称王称霸的野心,但是有没有摆脱刘邦的资本。
韩信曾经多次表达过自己无法忘记刘邦的知遇之恩,确实,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存在就完全没有意义,没有刘邦,韩信可能会贫贱一生。所以,韩信因为对刘邦心怀感恩而放弃背叛,是有可能的。
但,这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应该做出的选择。
所以,韩信没有背叛刘邦的原因很可能是他没有背叛的能力。《史记》中记载了韩信多次被夺兵权的事例,比如彭城之战刘邦惨败之后,“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再比如垓下之战消灭项羽之后,刘邦“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所以,韩信虽然有很强的军事能力,也带着“多多益善”的将士,但是这些将士都不听领于他,这些将士都是忠于刘邦的。
除此之外,韩信的巅峰时期,手下第一文臣是曹参,第一武将是灌婴, 这都是刘邦的心腹。有他们在,韩信岂敢轻举妄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对刘邦言听计从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韩信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其二、韩信的部下大部分都是刘邦的同乡,韩信想有所作为十分难。首先韩信是一个国士,他的道德标准较高,并不是见利亡义,卖主求荣之辈。其次韩信半生沉浮,一无事处,直到刘邦提携他当大将军,他才一展所学,威震天下。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待君”,韩信除了想当一个诸侯王外,其他方面他还是十分听从刘邦的。
蒯通跟项羽都劝过韩信据齐自立,再占有燕国,则韩信拥有燕齐之地,其势足以成为一方强大的诸侯。韩信自己却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项羽派使者跟韩信商量三分天下,韩信却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也就是说韩信感念刘邦知遇之恩,不肯背叛刘邦,韩信最大的追求就是当一个诸侯王,当然这个诸侯王臣服于汉天子!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故韩信发兵击楚;刘邦封韩信为楚王,故韩信没有起兵反汉;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韩信才有了愤愤不平之语,最终被吕后设计杀害。
当年陈胜起兵反秦,一时如星火燎原,一月不到,陈胜已拥兵十余万。于是陈胜派出各路将军领兵数千至一万不等,去六国旧地掠地。不曾想这些将军出去后,纷纷拥兵自立,对陈胜的号令阳奉阴违。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结果武臣自立为赵王,韩广自立为燕王。有这些经验,故刘邦派韩信为大将军出关击诸侯,但韩信手下的领兵大将皆刘邦的亲信,比如樊哙、周勃、窦婴等,这些大将不会叛汉,故韩信想叛汉也难。
上一篇:努力就会成功,成功就自由,自由就有钱,是这样的吗?你认为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