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手握十万大军,控制中国一半疆土,韩信为何对刘邦言听计从?
刘邦,韩信,项羽手握十万大军,控制中国一半疆土,韩信为何对刘邦言听计从?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韩信
综上所述:韩信之所以不背叛刘邦,归纳起来有这么三个原因:
一:刘邦对韩信有恩
二:韩信没有称帝之志
三:韩信对刘邦有一种精神上的臣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个,知恩图报。
韩信出道前出身底层,非常贫寒,加之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时常受人欺凌,但他却熟读兵书,胸怀大志。恰逢乱世,他先投入项羽军中思谋发展,无耐不能遂愿,改投刘邦阵营,偏偏刘邦军事不利,逃亡军士众多,而这时韩信在刘邦军中同样得不到重用,便有了易主的想法,加入到逃兵行列。正应了那句“狗屎运来了拦都拦不住”。萧何听说韩信逃走,连夜将他追回。因为萧何从他与韩信的接触交谈中发觉这个人不一般,是个旷世奇才“国士无双”,失去他甚是可惜。于是将他连夜引荐刘邦,刘邦在与他交谈后发现他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想法,于是在众人诧异下拜韩信为大将军,总统全部军马。
从底层小兵突然推上大将军之位,如此知遇知恩,韩信怎么能不感激涕零。
第二,政治小白。
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充分信任,坚定了韩信紧跟汉王的信心。既使项羽提出三分天下、辩士让他自立为王,他都不为所动;韩信打下齐地,写信让刘邦封自己齐王,刘邦心里不愿意但还是爽快答应了;韩信恃才,对刘邦说,你能统兵十万,而我将兵多多益善,明显欺君,但刘邦却没有半点愠色;有人告他谋反,刘邦把他捉了又放,即使夺其兵权,从王降侯,他仍然不以为是,这样一个政治小白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中不自知,以至他逢入便说,刘邦不会负我。在他的心里,刘邦是他的再生父母,怎么不对刘邦言听计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臣服控制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控制一半疆土无从说起,齐国怎么就是一半了呢?要是明反,曹参灌婴都是分开略地的,最多也就齐国三分一,离一半差远了。
那些说士兵没见过刘邦不会听刘邦的,你以为刘邦像你那么傻啊。
只需要将5000老兵全部安排在20万大军中层中,任何一个百夫长以上的军官都会认识刘邦,如此你韩信一个连(100人)都带不走,更别说一个集团军了。
很多人就只盯着曹参灌婴这种顶级功臣看,却忽略了庞大的军功集团并不是由几个顶级功臣支撑的,而且由数千中层军官为基干的,他们跟随刘邦最早,又是老乡,凭什么跟你一个外地人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对刘邦并没有言听计从!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个典型的政治侏儒!韩信占领齐地以后蒯通极力劝说他自立,并列举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期间韩信也深思了好几天,最后依然放弃自立继续跟随刘邦,从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韩信并不是对刘邦言听计从。至少他有点自己的想法。
史记虽然说韩信是公子是贵族之人,但是没有详细的描述,不像张良那样能够明确知道其祖上来弄去脉。韩信像刘邦讨要齐王就证明,韩信还是有私心的,只不过碍于刘邦的知遇之恩私心不敢明确表现出来。
在垓下之围时韩信和彭越两个人都拖拖拉拉不肯遵守刘邦政令就是为了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刘邦再听从张良的建议后,立马对韩信和彭越进行封赏,得到封赏的韩信和彭越立马到达垓下进行战斗。
刘邦死之前一定要处死韩信就是这个原因,刘邦自己对韩信有恩,但是自己的儿子却没有,所以刘邦担心韩信在其死后会谋反也是很有道理的,从这点说韩信起的不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在贫困之时可谓是处处受制遭受他人的指责与轻视,投靠项羽后也是因为没有受到重视才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来到刘邦处后,刘邦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韩信是感激不尽,当即决定要为刘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信的才能逐渐得到了发挥,地位的提高,权利的扩大,让韩信内心的欲望开始膨胀,在楚汉僵持不下的时候,韩信趁机夺取了齐地,让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刘邦无奈只能答应并不断督促韩信出兵攻打项羽,蒯通劝韩信让他坐山观虎斗,这样自己可以尽得渔翁之利,韩信却想到了刘邦过去对自己的恩惠不愿意这样做,然后出兵攻打项羽,导致项羽兵败而亡,天下太平后刘邦开始诛杀功臣,韩信受到猜忌后想要自保,便联合陈希准备起兵谋反,不料事情泄露被杀,因此韩信从来没有对刘邦言听计从过,更多时候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上一篇:努力就会成功,成功就自由,自由就有钱,是这样的吗?你认为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