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史书里的人物对话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是当时有人现场记录下来还是作者凭情节虚构对话?
史书,历史,史官史书里的人物对话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是当时有人现场记录下来还是作者凭情节虚构对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史书里的人物对话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是当时有人现场记录下来还是作者凭情节虚构对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与真实
历史分为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第一历史也称真实历史,是事件的真实情况,这种历史是无法还原,不可考证的。第二历史,是我们依据历史资料,比如:典籍,器物,考古,传说等等所推测的真实历史的近似。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历史都属于第二历史。
虽说第二历史是真实历史的近似,但有些事情和真实历史相差很远,甚至颠倒黑白也是可能存在的,只能靠新的历史发现去不断修正。
史书分正史和野史,正史的记述非常严谨,存疑的事件或者不记,或者标注疑点。所以相对来说,野史更好看,正史更接近真实。你所指的史书,我姑且理解为正史。
如你所说,史书上对很多人物对话描写的惟妙惟肖,就像作者亲耳听来的似的。但这是不可能的。这些对话的来源主要有这么几种方式:
史官的记录
从夏朝开始,每任帝王身边都有史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记录帝王的衣食起居,一言一行。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帝王的言行,很多来自史官的记录。不过这些记录也未必都可靠,帝王也有说恶语,做坏事的(还不在少数),并不希望史官如实记录。有时候甚至希望史官能够美化包装自己。
史官能不能秉笔直书,就全要看自己的职业操守了,毕竟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司马迁。
当事人或旁观者的传播
对于史书作者来说,这是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一部中国二十四史,记载的人物数以万计,不可能人人身边都跟着史官。
一般比较著名的事件,或者特别的事情,从来都不乏听众。很多信息都会通过当事人或旁观者的口中流出,在听众的口中流传。
史书作者会根据这些传说进行筛选,总结提取那些尽可能合理、可信的信息做为史书依据。
这种方式也有可能出现讹误,毕竟再真实的事,经过了几张嘴,也多少会变了味道。唯有取其大意,近似真实而以。
根据事情的前后过程,因果关系,进行符合逻辑的推测。
但历史中还有很多对话,因为涉及私密,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没有流传出来。这时候作者就需要进行推测了。虽说是推测,但一般不会比前面的方式更离谱。
因为正史的严谨性,只有在事件脉络清晰,主要资料详实的基础上。为了描述的完整,文章的连贯,作者才会在不改变事实,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推测。不然宁肯空缺。
很多时候我们常抱怨史书记载的太简略,很多事件只是寥寥数语,看半天还是一头雾水。主要是因为详细情况作者也不知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今天所描述的是书里边的人物对话,主要包括两种,第1种是确实有史书记载的,第2种就是根据当时情况推测出来的,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一问题来说一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所听的评书里面对话,再就是我们所看的电视剧以及一些小说里面的人物对话,有一些并不是当时历史人物所表述的原话,只是通过后期人们推测出来的一些语言。所以我们不能对于这样的原因因计较,毕竟有一些都是虚构的。
其次,还有一些人物语言人们根据当时的情境所推测出来的。这些语言有的是比较接近耽误事情的也可能和当时情景有一定差距但是这些都是与历史史实相符合的。
关于这一问题的介绍就先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在这里都有所收获,也希望大家能够以此为结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些是有资料,比如记载君主生活的《起居注》,有些是根据各方材料推断而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书根据其记载方式不同有不同分类,一类是随时记载的,这其中又分为两种形式:起居注和实录。
一,起居注
起居注是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负责记录的官员随侍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一天的公开活动,包括读书,向皇太后请安,接见大臣,商讨政务,还有祭天等重大礼仪活动等。这其中就包括皇帝和他人对话,是现场记录下来了,真实可信。我国现在现存的有万历起居注,光绪起居注等。
二,实录
各朝皇帝的政务大事,按年月日记述当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大事。所以实录记载的对话也较为真实可信。
那些后面的朝代为前朝修的史书,其可信度就不高了
万历起居注
上一篇:如何在工作中得到同事的好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