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降低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
母猪,子宫,子宫内如何降低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加强免疫接种
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瘟和乙脑,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接种,来提高母猪的抗体水平。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案:
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0.1%利凡诺尔溶液)每天冲洗子宫,直到有透亮液体排出为止。
应用子宫收缩药进行肌肉注射促进子宫分泌物的排出。
对食欲不振、废绝,体温升高等全省症状明显的病猪,严禁冲洗子宫,要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头孢噻呋、黄芪多糖、VC、VB1、甲硝唑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母猪子宫内膜炎是猪场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母猪分娩过程中子宫内膜损伤或抵抗力下降,病原微生物进入子宫,并侵入子宫黏膜所引发的炎症反应。感染子宫分离到的病原大多是大肠杆菌、化脓性放线菌和葡萄球菌。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治愈率低,感染母猪常出现产后高热、食欲废绝、奶水量少、无乳等症状,并导致整窝小猪大量死亡。子宫内膜炎是生产中母猪非正常淘汰的主要原因,处理不及时还往往引发母猪死亡等严重后果,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母猪分娩期间或产后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是降低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常见措施。
但由于在生产中病原微生物种类多样性,耐药菌株的存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等诸多原因,造成在临床中注射抗生素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但是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仍然偏高。进一步提高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的防控效果,对于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C运用
维生素C 也称L- 抗坏血酸,为一种在畜禽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水溶性维生素,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理功能。维生素C 具有抗氧化、抗感染、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抗应激、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等重要作用。有较多的研究报道大剂量的维生素C 在治疗肺炎、心肌炎、口腔溃疡等疾病时的良好效果,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效益。目前维生素C 虽然也在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的防控中广泛使用,但是使用剂量大多局限在1 ~ 2 g/ 头,采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来防控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的研究尚不多见。
总结
维生素C 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毒副作用小,没有药物残留。大剂量的维生素C 对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具有良好的防控作用,没有发现大剂量维生素C 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可见的不良反应,值得在兽医临床中推广应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子宫内膜炎是母猪的常见疾病,它不仅影响到母猪发情率、配种返情率,而且还会对母猪的窝产仔数、年产胎次以及母猪淘汰率造成影响,进而给猪场经济效益造成巨大影响。环境中常在致病菌是母猪子宫内膜炎的主要感染菌,且多是上行感染所致,所以平时的管理及对母猪生殖器管进行的生产操作对本病影响较大。本文从生产操作出发,对易引起本病的错误做法进行总结。
1.致病原及主要感染途径
陈建毅等从52头患病母猪中离到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和克雷伯氏茵,其中以大肠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占较大比例,分别占总检出菌株的43.0% 、23.6% 和16.7% 。其中61.5% 的母猪为单一细菌感染;其它为细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比例达38.5% ,其中大肠杆菌造成的混合感染占比为28.8%。
陈家详等人从40头发病母猪中分离到70株细菌,其中从子宫体分离到47株,子宫角分离到23株,子宫体的分离率明显高于子宫角,且在分离到的细菌分类中大肠杆菌占58%明显高于其它菌株。
综上研究表明,引起本病的病原大多是环境常在菌,在粪便及猪舍中普遍存在;且子宫体的细菌分离率高于子宫角,说明本病主要是环境中致病菌上行感染所致,子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
2.影响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因素
2.1生殖道开放期及时清理粪污,减少上行感染 产后一周内和配种前后是母猪生殖系统开放期,极易造成外界细菌上行感染。此阶段要及时清理粪便,不能让母猪把粪便压在身下。为降低该风险,生产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培养工人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在设计产床时要考虑到如何使粪便易于清理。
2.2夏季降温设备及产床温度分区调控:高温、高湿环境下临产母猪采食量下降,体质弱、生产无力,产程延长,这些因素增加了母猪感染本病的风险。且高温高湿的环境更有利于细菌的快速繁殖,产房环境中致病菌多,感染风险也进一步增加。产房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8-22摄氏度,而新生仔猪的适宜温度在28-32摄氏度。因此实现哺乳母猪和新生仔猪温度的分区控制对本病很重要(美国有猪场在产房采用的通风设备,母猪头部有冷风出口,方便母猪降温)。
2.3高风险母猪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发病率:围产期的母猪子宫开放彻底,子宫内环境变化大,体质正常的母猪分娩后一般会有一到二天的恶露期,随后自动痊愈。但体质不好的母猪,由于自身的净化能力降低,子宫复原过程延长,感染风险明显增加。生产中有以下八种情况的母猪极易发生本病:第一胎新母猪、八胎以上的老母猪、助产的母猪、有发病史的母猪、产程较长的母猪、产白胎或黑胎的母猪、产前产后体温升高采食恢复较慢的母猪、仔猪有黄痢的母猪。而对有这些问题的母猪加强围产期保健,能明显降低发生率。
2.4 助产或阴道检查不当增加感染风险:生产间隔30分钟以上还没有仔猪产出时,助产人员往往采用将手伸入产道掏出小猪的方法助产,如果进入产道前指甲修剪不光滑、手及手臂消毒润滑措施不当极易造成生殖道感染并波及子宫。而使用输精管代替手臂进行产道检查,使用长臂助产手套助产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这一风险。
2.5不合理使用缩宫素、氯前列醇钠等激素类药物:使用这类药物会增加子宫收缩力量,胎位正确时会加快分娩速度,缩短产程。但过量、长期使用不但会增加母猪分娩痛苦,还会造成药物依赖,一旦停用或减少用量就会出现努责无力甚至不努责,恶露排出困难,增加感染风险。过量使用还会增加阴道损伤发生率,产后食欲恢复也较慢,所以现在多数猪场对这类药物管理较严,仅小剂量用于胎龄较高或胎位正常而努责无力的生产母猪。
上一篇:如何看待摆地摊的现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