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最为震惊世人的暗杀事件,你都知道哪些?
肯尼迪,日本,事件最为震惊世人的暗杀事件,你都知道哪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件事情的背后,其实还有许多隐情。当时的日本,已经跟列强有矛盾,否则就不会有列强出面干涉日本侵占辽东了。如果清政府借这个刺杀的机会,加以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恐怕最后马关条约就不会是这个结果。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日本方面主动提出停战,这本来就是一个让步,但是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还觉得挺高兴,加快了谈判的进行。
这次的刺杀,确实减小了中国的损失,也算是对中国有利了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国民党元老、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身亡。此次事件在近代史上一直扑朔迷离,至于真凶是谁一直没有结论。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廖仲恺的意外罹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进程,最大受益者就是后起之秀蒋介石。
一、廖仲恺遇刺前的政治氛围。
在孙中山时期,即便国民党内部有人反对“联俄联共”的政策,但基于孙中山的权威,那些反对派始终不能成为主流。可是孙中山在1925年3月去世后,国民党内部暗流涌动,各种右派势力开始整合,蠢蠢欲动。而且孙中山去世后,并没有指定一位继承人,有资格继承孙中山衣钵的有三位,分别是: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
其中汪精卫作为名义上的一号人物,但廖仲恺作为当时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权力最大,影响力也最大,不但得到苏联的支持,而且得到国共大部分人的支持,所以廖仲恺处在了政治漩涡中心,成为了各方势力都急于除掉的核心人物。“廖案”的发生,一开始就被大众认为是一起政治谋杀案。
二、“廖案”牵连出许崇智和胡汉民。
很快,在苏联代表的支持下,成立了“廖案特别调查委员会”,成员有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授予政治、军事、警察一切大权,查出幕后黑手,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通过在现场捉到的凶手顺藤摸瓜,查到此人是当地粤军南路军事委员会委员,凶手的枪照正是粤军南路司令梅光培同意配发的,另外查得几个帮凶都是在粤军里任职,种种矛头使得粤军司令许崇智坐不住了,即便此事与许崇智无关,但由于都是许崇智的手下做的案,许崇智也难逃辞咎。
还有一人也被举报,他叫胡毅生,也是主谋之一,他是胡汉民的堂弟,之前就与廖仲恺有过冲突,听到风声,胡毅生立马逃走了,而胡汉民却受到牵连,被认为也是主谋之一,因为胡汉民就是一个地道的右派,与廖仲恺所属的左派阵营格格不入。
这两人的涉案,也被媒体认为是国民党内部公开破裂,但两人均否认参与此事,也积极配合调查此案。
(汪精卫)
三、谁是受益者。
抽丝剥茧之后,发现这起暗杀事件,其实就是针对左派的暗杀行为,而暗杀的主谋就是国民党的右派,具体牵涉到多少人,还真的没办法查清,但这已经不是问题的关键了,也没人在意究竟有多少人涉案。
当时的国民党阵营内部,其实早就在酝酿一场风暴,没想到“廖案”的突然发生,迎来了一次政治大洗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和地方实力派许崇智受到“廖案”牵连,双双停职出国考察,似乎汪精卫成为了最大赢家。
(许崇智)
在调查“廖案”的过程中,蒋介石和汪精卫“双剑合璧”、“众志成城”,合作很融洽,蒋介石给汪精卫的印象很好,他也极力提拔了小字辈的蒋介石。而蒋介石在“廖案”发生前,也就是黄埔军校校长和粤军参谋长,他既不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也不是国民政府委员,通过“廖案”,蒋介石得到汪精卫的支持进入了国民党的核心层。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军权的许崇智离开后的权力真空全部被蒋介石继承,也就是汪精卫掌握了国民党的最高权力,蒋介石握住了枪杆子。
殊不知,汪精卫看走了眼,汪精卫自以为开始了自己的时代,殊不知,汪精卫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更危险的对手。“蒋汪合作”一开始就是以权力博弈为基础,注定这种团结不会长久,二人合作到了第7个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反共”的嘴脸终于露出原型,更是向汪精卫逼了一回宫。身为一把手的汪精卫面对如此局面,居然以辞职相对抗,而蒋介石照单全收,填补了汪精卫走后的全部政治真空,蒋介石时代已经开始发芽。
(胡汉民)
如果没有这起遇刺案,或许蒋介石就没有出头之日,也就没有日后的蒋介石,毕竟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国民党内部,蒋介石的资历实在太浅。即便日后再发生国民党内部分裂的事件,估计蒋介石得到的红利也不会太多,最起码军权不会这么容易得到。
说不定刚刚有点起色的广州政权还会被其他虎视眈眈势力消灭,也未可知。可历史不容假设,“廖案”的发生,成就了蒋介石。不过看蒋介石日后的操作发现,蒋介石的确是一个权术高手。也通过蒋介石的努力,使得四分五裂的中国暂时得到形式上的统一,这也算是大功一件吧。
对此,你觉得蒋介石是最大受益者吗?欢迎留言评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一、
马关,位于日本本州岛南端,在马关一处小山岭半坡,坐落着一个别致幽静的小楼,叫“春帆楼”,这是一家私人开设的料理店。伊藤博文常来此地吃料理,尤其喜好这家店的河豚,那做得叫一个鲜美可口。
春帆楼背靠山林,前临大海,如此秀丽的美景,衬托着伊藤博文同样美丽的心情。将“日清议和”选于此地,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乐趣。而对于李中堂而言,鲜美的河豚,清风徐来,带着海水的空气,都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自甲午海战过后,日本一跃成为东亚的执牛耳者,一个帝国的兴起,必然伴随着另一个帝国的衰亡。很可惜,李中堂背后的大清朝,此时正扮演着这个悲剧角色。
中堂大人细细翻阅着条约内容,眉头紧锁。这些苛刻的条例,简直就是魔鬼吸食他大清的血髓。
二、
26岁的日本人,小山丰太郎,是一个狂热的战争键盘侠。对于日清和议,心里是极度的鄙视和不满。他觉得日本应该趁这个机会打进紫禁城,活捉清朝皇帝,没必要坐下来签订个破条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