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真的是很懂我了,你是不是也有同感?你有什么感受?
李清照,词人,共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真的是很懂我了,你是不是也有同感?你有什么感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不是李清照懂你,而是有些情感是共通的。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李清照有李清照的愁,所以她写下了这首词。你也有你自己的愁,愁可以是为不一样的事愁,但愁的感情是一样的。就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说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所以你觉得她的词就是为你而写的。
但是不得不说古人的诗词实在是太精辟了,在那么短短的几个字中就已经把所有的感情都蕴含在里面了,所以不得不说,中国的古诗词能流传到今天是有它的理由的。它总是能准确地击中你的内心,你会感觉这诗人怎么那么聪明,简直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而换成你自己就不能这么准确地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我觉得董卿说得没错,中国的古诗词短小精悍,是值得重复读的。诗词带来的共鸣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情感,表达那些情感。
就像我们看文学作品,其实是会有一个共通的情感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就像我在看《红楼梦》时,我会跟随着作者的节奏走,我会在看到宝玉、黛玉他们在大观园里起诗社作诗,喝酒取乐,过得不亦乐乎时又羡慕又嫉妒,也会在探春被迫嫁到番外和亲,黛玉魂归离恨天时悲伤不已。但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为我而写的,我也没有《红楼梦》里的经历,但是我依然可以感受到里面的悲欢离合。因为我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会想到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时光,也会想到自己失去的美好回忆。所以就会特别的感同身受。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我们有时候相当于是在别人的情感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学会了珍惜,以避免像别人一样的事情发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出自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重要代表人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原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欣赏完了,我们先来看看女词人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也就是说才女为为什么写这首词,在什么环境下写出了这样情感细腻,情调感人,语言清丽,还有些伤愁的感情色彩?
李清照是个女才人,有着女人情感独特的敏感和细腻,才写出如此让人感到真真切切的离别伤感情怀。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因家事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是李清照倾诉和亲人离别后的相思、忧愁和苦闷的心情,她诉说了自己和丈夫离别后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祈盼心里。
这首词第一句就点明了萧瑟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这种相思之痛灼在心间。且无法排遣消除,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思念、忧愁和痛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速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作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让人叹止!
人在世间生活,都会经历生死离别、悲欢离合、痛苦和忧愁,我们都是一个凡人,很多事情与诗人处境感同身受而产生许多共鸣。故而,似有李清照懂我情怀知我心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