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姥姥为何“忍耻”招巧姐?
刘姥姥,板儿,红楼梦刘姥姥为何“忍耻”招巧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好吧,不管是谁使坏,总之巧姐是沦落在烟花巷中。而刘姥姥救了她,招为孙媳。招一个曾沦落的女人为媳,算不算耻辱?
刘姥姥一家,在得到贾府的援助之前,几乎是贫苦。得到援助之后,也至多不过是小康。
与之对比,有个蒋玉菡,是戏子出身,在三十三回中宝玉提到“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买房置地,应该比刘姥姥一家富裕了。而蒋玉菡后来娶了曾是宝玉屋里人的袭人,并不嫌弃她非完璧。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像贾珠的屋里人,贾琏从前的屋里人,都被“打发”了。怎么打发?不会是青灯古佛,更不可能卖到青楼,那太不符合贾府“宽慈”的形象。只会是让她们嫁人。也不可能嫁给家中的小厮。否则像贾琏与多姑娘、鲍二媳妇,太有隐患。一定是让她们转嫁别人。
在古代,提倡“从一而终”,恰好说明从一而终并不常见。像尤氏之母,也是再醮妇。所以娶失身之女为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耻辱。
刘姥姥援助、收留巧姐,无疑是极大的善举。但非要认为此举就是“忍耻”,恐怕还是歪曲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忍耻,这个词我觉得题主用的是恰当的。
巧姐,流落烟花巷之后,被刘姥姥等人救下,并使她嫁给板儿,从汉族人这个角度来说,从古及今这方面的事,都是难以接受的。
而巧姐之所以能够嫁给板儿,这也是因为刘姥姥以及板儿的父母认同的,大家知道,当时的婚姻毕竟是父母做主才能够成功的。
难道板儿的父母和刘姥姥,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吗?是要忍耻的吗?那样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些人,当然是很清楚的,可以说,他们能够这样成全巧姐,是要付出巨大勇气的。
而这个勇气的底气,那就是在他们内心中的报恩。
刘姥姥在生活最为困难的前提之下,她冒着胆子来到了贾府,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是富有而归;当他生活得到充分的改善,而且,应该说还有了一定的盈余,她做为一个有心人,又来到了贾府,这次来到贾府,不仅得到了物质金钱的丰富,而且她回去以后,肯定也在众邻居乡村中嫌足了脸面,还很有可能成为当地的富户和具有影响力的名人。
可以说,贾府为刘姥姥套上的光环,始终照耀着她后半生的生活。刘姥姥前去搭救巧姐,与其说是刘姥姥,而更应该说是贾府给刘姥姥的光环,借刘姥姥这样的一个有心人在发挥它的作用。
另外,巧姐是无罪的,从她自身而言,她更是清白无辜的,她得到刘姥姥的照顾,这在她的人生过程中,也是每个善良者所期待的。
巧姐,能够嫁给板儿是一个无辜白者与善良者的结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及《红楼梦》,相信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从经典名著书籍,到经典87版电视连续剧,我们已经熟悉了《红楼梦》中贾府的繁华到没落,宝黛的悲剧,和金陵十二钗不尽相同却又殊途同归的悲剧。《红楼梦》众多续书中,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是其中佼佼者。虽然读者意见不一,褒贬不同。有人斥责这是狗尾续貂,但谁也不可否认,若没有高鹗的续书,《红楼梦》不会流传如此之广,被大众所品读和喜爱。
不管哪个版本的续书,都难以表达原作者最初的意思,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说,对于曹雪芹的续书,谦虚的说任何续本都是狗尾续貂吧。
而让读者最不愿接受,非议最多的当属巧姐的命运结局,这版本的结局差不多就与原作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了。巧姐的结果究竟是怎样的?真如高鹗续本中的有惊无险后,在村中过上了平淡幸福的生活吗?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用大幅判词和红楼梦曲对十二金钗的命运结局作了详尽的预示,金陵十二钗里的巧姐,红楼梦曲《留余庆》里这样写道:“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巧姐的判词中,画有这样一幅画:一个美人坐在荒村野店,低头纺绩。结合第六回脂砚斋评刘姥姥“老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由此我们可推断,巧姐在贾家败落后,被“狠舅奸兄”所陷害,幸亏遇到当年被母亲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刘姥姥仗义相救,才将其救出火坑。并“忍耻”招了巧姐作为自家的孙媳妇,成了板儿的媳妇。
这里所说的“忍耻”究竟代指何事呢?想必就是被“狠舅奸兄”陷害,巧姐被卖到烟花巷,流落风尘中,作为一个贾家的大小姐沦落到这种田地,该是视为很大的耻辱了,这也正好应了《好了歌》中“择膏粱,谁承望流落烟花巷”。
但是在高鹗的续书中,巧姐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对此高鹗也遭到读者的不同指点与意见。
高鹗续书中这样描述:王熙凤病重,便将巧姐托付于刘姥姥。在王熙凤去世后,贾琏又要外出,王仁(王熙凤的哥哥,即巧姐的舅舅)、邢大舅、贾芸和贾蔷沆瀣一气,说是给巧姐安排了一门好亲事,实际上却是意图将巧姐给卖掉,卖到一个藩王家做“使唤的女人”,相当于小妾或丫鬟罢了。正好赶上刘姥姥再次进贾府,刘姥姥受过王熙凤的接济,对贾府也是充满感激,于是刘姥姥便与平儿联手偷偷将巧姐从贾府“偷走”,刘姥姥把巧姐接到了他们村上,最后将巧姐嫁给了庄上的一个财主。
高鹗续写的这个结局,与原作者的意愿真是谬之千里。首先是,硬生生再次又让本该退场的刘姥姥又进了一次贾府,可是刘姥姥这次进贾府意欲何为呢?其次,巧姐的判词中那幅画本就是巧姐的结局,清晰明了,一个美人坐在荒村野店在纺绩。这样的续写和判词中的大相径庭,也让读者难以接受。
上一篇:孩子晚上睡觉老是醒来然后哭,抱也不管用,是吓着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