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辨别鸡球虫病感染及如何防控?
虫病,盲肠,雏鸡如何辨别鸡球虫病感染及如何防控?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辨别鸡球虫病感染及如何防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鸡球虫病多由艾美耳科的球虫引起,其中盲肠球虫(柔嫩艾美耳球虫)和小肠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较为常见。对鸡球虫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确诊。
1、鸡舍是否潮湿:鸡球虫的卵囊在潮湿的环境下会加速对鸡群的感染和传播。特别是连续阴雨天时,垫料又潮湿,经常容易爆发球虫病。所以预防球虫病首先要保持鸡舍的干燥。
2、垫料上是否有血便:不管是盲肠球虫还是小肠球虫都会拉血便,一般盲肠球虫拉的血便是鲜血,鲜红色,鸡肛门上有时会有鲜血痕迹。小肠球虫拉的血便是暗红色,有时酱红色。因为球虫会造成肠道出血,所以感染球虫的鸡子大多会缺血,外观上表现是鸡冠发白、发黄无血。(注意要把鸡球虫病和鸡坏死性肠炎区分开)。
3、解剖感染病鸡:要区分鸡球虫病是盲肠球虫还是小肠球虫,最直接的方法是解剖感染鸡球虫病的病鸡,盲肠球虫病,盲肠肿大充满血液或血块。小肠球虫是小肠或十二指肠肿胀充血,外表有大量出血点。
4、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首先要保持鸡舍或垫料干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病又称艾美尔球虫病,是由艾美尔球虫寄生于肠上皮 细胞引起的疾病。以出血性肠炎、血痢、雏鸡的高度发病率 和死亡率为特征。本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雏鸡,15~45日龄内最 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11日龄以内的幼雏很少 发生,成年鸡多为带虫者,体重和产蛋均受影响。该病通常 发生在雨水较多、气温在22~30°C的春、夏季节。病雏精神萎靡,喜欢拥挤。羽毛松动,头颈蜷缩。闭眼 呆立。病雏下痢,排出混有血液甚至全血的稀粪。 食欲不 振,渴欲增加,嗉囊充满液体。后期食欲废绝,两翅下垂,运动失调,倒地痉挛死亡。多数病鸡于发病后6~10天死 亡。3月龄以上的中雏及成年鸡感染后多为慢性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鸡球虫病是一种发病迅速、感染率高、死亡率高的原虫病,严重地危害广大养殖户朋友的养鸡事业,特别是在50日龄左右雏鸡和幼鸡中传播迅速,危害甚大。阴雨连绵的季节...
养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鸡球虫病分为鸡盲肠球虫和小肠球虫两种。
10~30日龄的雏鸡或 35~60日龄的青年鸡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80%。病愈的雏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作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是传播球虫病的重要病源。
1、鸡盲肠球虫
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发呆、缩颈、羽毛松乱、嗜睡,两翅瘫软下垂,食欲下降渴欲增加,拉带红色血水样稀粪,机体消瘦。病理变化为病鸡盲肠肿胀增粗、肠粘膜出血、坏死,内有血块、或干酪样物,堵塞盲肠。
2、鸡小肠球虫
病鸡表现为厌食、呆立少动、机体消瘦、生长缓慢、拉西红柿样、胡萝卜样粪便或黑色、咖啡色粪便。剖检症状为小肠肠壁扩张,增厚,浆膜面有出血点,粘膜出血严重。
3、防治措施:
①鸡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及时清除粪便及潮湿的垫料。
②饲槽、饮水器、用具和栖架要经常洗刷和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③饲料中应保持有足够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K,以增强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4、治疗:
1,青霉素 每只雏鸡用青霉素3000~6000单位,溶于水中,每500只雏鸡用清水3000~4000毫升,可以给雏鸡饮用;也可以一半饮用,一半用来混合饲料,饮水最好能在1~2小时内饮完。连续用药3天,效果最佳。
2,金霉素 雏鸡的剂量为每日每只鸡2~4毫克,或者按0.02%的比例添加金霉素,还需加0.05%的钙一同和在饲料中搅拌均匀,连喂4天效果最好。
3,呋喃唑酮(痢特灵)按照0.03%~0.04%的浓度加入水中饮用或加在饲料中,预防量的浓度为0.015%~0.025%连续用药4~7天即可。
4,百球清口服液 2.5%的口服液稀释1000倍,连续饮用1~2天效果较好。
5,磺胺氯吡嗪钠 可以通过饮水或饲料喂服,饮水治疗量为每千克水加药1克,严重的可以到1.5~2克,加入饲料中的剂量为每千克饲料加2克药,均匀搅拌,治疗用药时间连续用药3天,停2天再用3天,即可痊愈。
6,中国抗球虫药(1.0%马杜霉素铵)该药可加在饲料中饲喂,每吨饲料加500克,一定要逐级均匀搅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生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粪便涂片查到球虫卵囊,或死后取肠粘膜触片或刮取肠粘膜涂片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是不是由球虫引起的发病和死亡,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