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处于苗期的玉米,一般会有什么病虫害?这些病虫害又该如何防治?
玉米,乳油,苗期处于苗期的玉米,一般会有什么病虫害?这些病虫害又该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④玉米苗期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同时喷施吡虫啉或啶虫脒或吡蚜酮等防治飞虱的药剂,再加叶面肥或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喷施加快植株生长。
苗期虫害的防治
玉米粘虫
危害: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
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降水过程较多,土壤及空气湿度大利于夏玉米田块粘虫的发生。
防治方法:
①用糖醋液、黑光灯或谷草把诱杀成虫;
②可用5%氟虫脲乳油4000倍液液喷雾防治;
③每亩用高效低毒的2.5%氯氟氰菊酯12-20ml对水30kg喷雾防治粘虫,或者喷施甲维盐、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进行防治。
蓟马
危害:玉米被害后,轻者叶片扭曲、破碎,重者造成玉米苗顶部分叉,后期不能结穗。蓟马危害一般在玉米出苗后1-2片叶即开始盯咬。蓟马成虫和幼虫多在玉米幼嫩部位危害,心叶处危害最严重。
蓟马为害盛期一般集中于6月中下旬—7月上旬,成、幼虫在田间多为混合重叠发生,因此防治蓟马要及早动手。
防治方法:
由于蓟马很小,只有针头大小,不便于发现,至3-4片叶或4-5片叶时,危害症状表现较明显时,才急于防治,往往为时已晚,所以应尽早防治。
1、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防治,因蓟马主要集中在玉米心叶内危害,所以用药时要注意药剂应喷进玉米心叶内。
2、经药效试验证明菊醋类药剂对蓟马无效,甚至有时可能对蓟马有引诱作用,因此,应避免应用菊醋类农药。
3、因玉米受蓟马危害后苗弱,防治时可加入磷酸二氢钾叶面肥、芸苔素内酯等调节剂混合使用,以促进玉米生长。
二点委夜蛾
危害:主要在玉米气生根处的土壤表层处危害玉米根部,咬断玉米地上茎杆或浅表层根,受危害的玉米田轻者玉米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玉米田中出现大面积空白地。
在玉米幼苗3 ~ 5叶期的地块,幼虫主要咬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 ~ 4毫米圆形或椭圆形孔洞,切断营养输送,造成地上部玉米心叶萎蔫枯死;在玉米苗较大(8 ~ 10叶期)的地块幼虫主要咬断玉米根部,包括气生根和主根,造成玉米倒伏,严重者枯死。
棉田倒茬玉米田比重茬玉米田发生二点委夜蛾严重,麦糠麦秸复盖面积大比没有麦秸麦糠复盖的二点委夜蛾发生严重,播种时间晚比播种时间早的二点委夜蛾发生严重,田间湿度大比湿度小的二点委夜蛾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 农业措施:及时清除玉米苗基部麦秸、杂草等复盖物。
2、 化学防治:
(1)撒毒饵。亩用克螟丹150克加水2斤拌麦麸8-10斤,顺玉米垄撒施。亩用4~5公斤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兑少量水48%毒死蜱乳油500g拌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
(2)毒土。亩用80%敌敌畏乳油300~500毫升拌25公斤细土,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防效较好。
(3)灌药。亩用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1公斤,在浇地时灌入田中。
(4)喷雾。使用高氯·甲维盐喷雾,或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对准玉米的茎基部及周围着重喷施。
地老虎
危害:取食植物近土面的嫩茎,使植株枯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苗重播,直接影响生产。
防治方法:
①撒施毒土。用50%辛硫磷乳油拌细砂土,在作物根旁开沟撒施药土,并随即覆土,以防地老虎为害植株。
②毒饵诱杀幼虫。
③药剂灌根。50%辛硫磷(3.0~4.5kg/hm2)兑水6000~7500 kg灌根。
④诱杀防治。根据地老虎具有趋光和趋化性的特点,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进行诱杀。也可用毒饵诱杀成虫,先将饵料(麦麸、豆饼、秕谷、棉籽饼或玉米碎粒等)5kg炒香,用90%敌百虫30倍液拌匀,加水拌潮为度。毒饵用量约为30 kg/hm2。
蝼蛄
危害:啃食幼玉米幼苗根系,取食植物近土面的嫩茎,造成植株枯死,甚至可能缺苗断垄。
防治方法:
①毒土、毒饵毒杀法。可用50%辛硫磷,每亩上述药剂250一300mL,对水稀释1000倍左右,拌细土25一30kg制成毒土,或用辛硫磷颗粒剂拌土,每隔数米挖一坑,坑内放入毒土再覆盖好。也可用炒好的谷子、麦鼓、谷糠等,制成毒饵,于苗期撒施田间进行诱杀,并要及时清理死虫。
②诱杀法。有条件的地方可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金针虫
危害:玉米幼苗须根、主根及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另外,主根受害部分不整齐,还能蛀入块茎和块根。
防治方法:
苗期可用40%的毒死蜱1500倍,或40%的辛硫磷500倍与适量炒熟的麦麸或豆饼混合制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入玉米基部;或通过在种子和肥料中拌杀虫药剂防治。
玉米螟和玉米粘虫是玉米的两大主要害虫,两种害虫在玉米田常同时发生为害玉米,同属鳞翅目,但它们危害玉米的方式却不一样,现将玉米螟和玉米粘虫的区分办法介绍如下:
一、害虫种类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
玉米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
二、形态特征
1、幼虫
玉米螟: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腹足趾钩3序缺环。蛹长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玉米粘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红褐色。
玉米粘虫幼虫
2、成虫
玉米螟: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玉米螟成虫
玉米粘虫: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
玉米粘虫成虫
3、卵
玉米螟: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玉米螟卵,初为乳白色
玉米螟卵
玉米粘虫:卵馒头形稍带光泽,初产时白色,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黑色。
将近孵化粘虫卵
4、蛹
玉米螟:蛹长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玉米螟蛹
玉米粘虫:蛹红褐色,有光泽,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
上一篇:闺蜜怀孕了,送什么给她比较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