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养殖泥鳅?
泥鳅,水质,投喂怎么养殖泥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降低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危害,提升生产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能够通过建立示范养殖基地,邀请广大养殖户观摩学习,讲述生态高效养殖的方式,例如莲藕和泥鳅共养,莲叶能够遮挡阳光,菱角上掉落的小虫可以供泥鳅食用,泥鳅排泄物能够当作莲藕的肥料,净化水质的同时又生产出了安全无公害的泥鳅产品[3]。
四、结语
总之,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充分了解泥鳅的各项习性,能够辅助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使用合理的方式饲养管理。另外,饲料的选择、品种的选择与水质的控制也十分重要,这些因素不但关系着养殖成本的投入,而且也和泥鳅的出品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再就是疾病的防治,泥鳅养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养殖户的重视程度,多进行技术经验总结,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最大化。
以上是关于泥鳅养殖方法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泥鳅得养殖主要靠两点
1.泥土必须充足的养分
2.必须保持相应的湿度.
3.不要刻意去做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水质
其实不止泥鳅养殖,大多数水产养殖对于水质要求极为严格,水质的好坏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以及病害发生,也是影响到经济收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水质较差,泥鳅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水体易滋生细菌,导致病害的发生几率增加,甚至到出现水体中毒而死亡的现象。所以在养殖时水质的管理尤为重要,只有保持水体的肥、活,泥鳅才能生长健壮,提高产量,将收益最大化。
2、养殖密度
很多养殖户为了实现高产的目的,往往会在养殖池中大量的放养,导致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密度过高不仅会影响泥鳅正常摄食,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提高生长周期,易错过最佳上市季节,而且还易造成疾病的发生传染,一般发生病害,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导致大面积的泥鳅死亡。幼苗在3cm以上的泥鳅,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米在0.1-0.2kg左右,随着泥鳅的生长,还易不断的减少养殖密度。
3、水温
泥鳅是喜温的鱼类,能在10-30度的水温中生存,最适宜的水温在25-28度,这个温度期间,是它活跃度以及摄食量最大的时候,也是它的生长旺盛,这时只要通过足够的饵料,它就能快速生长。但温度高于30度,它会停止摄食,钻入泥土中度夏,生长极为缓慢,而且易导致消瘦,同样的,当温度低于5度,也会钻入泥土中越冬。所以在夏季和冬季养殖极为重要,在夏季高温时,可通过加深水位、搭建遮阳网以及加冰等方法将水温降下来,而冬季可通过加热等方法提高水温,将水温控制在20-30度之间,可使泥鳅一年四季快速生长。
4、饵料
泥鳅时杂食性鱼类,对于饵料的来源极广,一般采用自行采食和饲料投喂想结合的方法。可在养殖时在池中施肥培育浮游藻类,供期自由采食,尤其在幼苗期间,由于口器较少,不能直接食用人工饵料,则需要食用一些藻类和枝角类及桡足类等生物,否则成活率低,产量也会低,所以前期的施肥培饵极为重要。而随着它能食用人工饵料时,可投喂鱼粉、鱼肉浆、动物内脏以及五谷杂粮、蔬菜等,让其快速生长。
扩展资料:
从中医角度来看,泥鳅能够滋阴止渴,去湿清热,特别是对患有肝炎、痔疮、皮肤瘙痒、早泄的病人有一定的疗效,还能有效缓解小儿盗汗等症状表现。中医将新鲜的泥鳅经过几天的净化后,放在没有油的锅里焙干,然后研成泥鳅粉。患有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服用泥鳅粉能消退黄疸,帮助恢复肝功能,最终起到保护肝脏的功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资本的话直接联系特种水产饲料公司企业,让派技术员蹲点塘口,中等产值就自学成才,来家黄鳝烧烤店,自产自销减少损亏,没资本就看天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泥鳅养殖有哪些方法?
1、水缸养殖:农家庭院房前屋后、空闲地可用木箱或水缸养殖,用粪肥、泥土、稻草和泥土混合物填入底层,厚30公分,水深30~50厘米,有进出水口,可连成一串或者一片集中养殖。
2、网箱养殖:湖边、河边、大泥塘及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里可用网箱养泥鳅,面积40~50平方米,网箱四角用竹杆插入底泥,网底紧贴泥面,放入三朵多孔板或二捆秸杆充做人工鱼礁即可。
3、鱼鳅混养:泥鳅是底栖杂食性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鱼池塘中混养泥鳅不用投饵,一般可以和草鱼、链鱼、鳙鱼、鲫鱼等一起混养,但是不宜与青鱼、鲤鱼、黑鱼一起混养。
4、稻田养殖:泥鳅稻田养殖泥鳅是将水稻种植与泥鳅养殖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稻田浅水环境)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分沟溜式和田塘式两种。
①沟溜式:沟溜式就是在稻田中挖鱼沟、鱼溜作为鱼的栖息场所,一般按“井”字、“十”字等形挖掘,鱼沟要求分布均匀,四通八达,宽35厘米,深20~30厘米,占稻田总面积的8~10%。
上一篇:越冬前蜂群中有了自然王台,如何利用好而不影响蜜蜂越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