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意境,意象,诗词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020.1..30..于海南澄迈
[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分明古人句入津,
舒怀成律本自然。
难得方家二三四,
反叫读者懵了天。
叩问老杜写诗时,
身在江湖寄无宿。
随遇随感心随动,
哪来功夫问律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张炎论词,力主清空,他说: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折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也。
清空二字,是张炎词法的核心,刘永济先生解释说:又按清空云者,词意浑脱超妙,看似平淡,而义蕴无尽,不可指实。其源盖出于楚人之骚,其法盖由于诗人之兴,作者以善觉、善感之才,遇可感、可觉之境,于是触物类情而发于不自觉者也。惟其如此,故往往因小可以见大,即近可以明远。其超妙、其浑脱,皆未易以知识得,尤未易以言语道,是在性灵之领会而已。严沧浪所谓“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是也。
清空,意即填词要像沧浪诗法一样,追求意境的高远冲淡,含蓄隽永。词中情感的抒发,本来大抵有三种途径,一种是李煜那样的不事假借,直抒胸臆;第二种是韦庄那样用赋的笔法去叙事,在叙事中表达情感;第三种,则是像温庭筠那样,用比兴的手法,含蓄地表达情感。而清空之法,与前三者又均不同。现实的遭遇,经过词人内心的醖酿,成了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投射到可感、可觉之境中,成了一种意象化的情感,这是清空词近于温词的地方。但温词设色秾丽,意象繁密,等为张炎所不取。他强调的是意象的疏朗,而更重白描。
清空是与质实相对的。吴文英词质实在何处呢?不在于吴词字面秾丽,所谓“七宝楼台,炫人眼目”,而在于吴词叙写太多,很多句子,你明白了他用典的含义,也就知道了他的本事,这是质实的真正含义。张炎词,却甚少叙事,而是通过人情化了的景物意象,曲折地传达感情。
初学者应先求文从字顺,通体浑成,这一过程约需一至二年,此后再求意境深婉。
诗的语言尚雅健,而词的语言则尚温婉。
张惠言《词选》序云:
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词的寄托,便如诗的比兴,就是要有“言在此在意在彼”的内蕴,表面上看是写风谣里巷男女哀乐,实际上喻指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历代大词人,正是借伤春怨别的外壳,以表现他们的幽约怨悱不便直言的政治情感。于是词境一转为深,更富深美闳约之旨,以醇厚沉着为其底色,也就更耐人咀嚼。这就是前人所谓的“寄托”。
诗人的天分百分之九十在比喻。”对于词人来说,善用寄托,就是他最主要的天分。
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诗歌文体,也是最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它的形式,要像保护古琴、保护昆曲一样,绝不能有一丝变动。但是,诗词毕竟是为着吟咏情性,因此,它就必须要反映出诗人不同于古人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诗词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否则就只能是古人的附庸。
词要写得意境深远,除了要有深厚驾驭文字的功底,处事淡薄的情怀,更要有生活中感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笔者认为我们在写诗词的时候应该在用词上进行反复思考,认真仔细去对所写诗词的用词进行反复“推”和“敲”通过反复仔细的推敲后最后确定到底用什么字才能既生动描绘诗词的意境深选,又能表达出写诗词人的美好心情。
如唐朝诗人贾岛,骑着一头毛驴,直奔长安赶考。临近长安时,他兴致陡增,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联: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沉吟片刻,贾岛把“敲”字改成了“推”字,又吟了一遍。“推”字和“敲”哪个好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了。于是,他骑在毛驴背上,一边吟一边双手向前,做了一个踢门的姿势。吟完后,他摇了摇头,似乎不满意,然后又吟了一遍,举起右手,做了敲门的动作。就这样,他一会儿摇头晃脑地低吟:“僧推——月下门”;一会儿做推门之势,一会儿又作敲门之状。正在这时,一位官员和他的车骑随从迎面来了,眼看贾岛就和车骑相撞了,而他却只顾沉吟,竟没有看见。
直到贾岛被车骑随从簇拥着来到那位官员面前时,他才从沉吟中清醒过来,发现自己闯了车骑的行列。
被闯车骑的官员不是别人,正是大文学家韩愈。当韩愈了解到贾岛是来京赶考,在驴背上偶得一联,因一字未定而闯了自己的车骑时,不但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立即停住马替贾岛解难,良久,他对贾岛说:“敲”字响,“推”字哑,还是“敲”字好。说罢就与贾岛并辔而行,谈诗论道。
又如:北宋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罢相去官,萌生回乡探亲之意时,他乘船到了与京口一水之隔的瓜洲。王安石走出船舱,伫立船头,只觉春风习习,田野碧绿,江水悠悠,中山只有数山之遥了。他诗兴大发,回到船舱,吟成一绝: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吟毕,王安石总觉“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中“到”字太死,于是他提笔把“到”改为“过”,又吟诵一遍,仍感不妥。“过”虽写出了春风掠过江南的姿态,可表达不出自己急切回乡的心情,便又将“过”改为“入”字,春风已入江南,自己何时归乡?可是“入”仍显死板,于是又将“入”改为“满”,“满”字虽写出了春色遍布江南的景象,可缺少色彩。到底用什么字才能既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色,又表达自己急切思归的心情呢?他又走出船舱,观赏风景。那流动的江水,那习习的春风,那碧绿的田野,使他茅塞顿开,灵感飞动,王维的“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跳入脑海,对,“绿”——一个“绿”字写活了春到江南的美丽景色,一个“绿”字表露了在外游子思乡的浓厚感情。于是这千古绝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诞生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