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电影《我不是药神》?
电影,印度,白血如何评价电影《我不是药神》?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就好像片中的一句台词一样:他才20岁,他只是想活着,这有罪吗?
这么沉重的话题,却在国产商业片少有的流畅的叙事节奏、恰到好处的喜剧设置,以及并非刻意煽情的悲伤涌动下,化作了一部让人先笑后哭的作品。
这不是让电影对抗世界,而是让电影成为了现实的一部分。
但《我不是药神》的一小步,已经是国产电影的一大步了。
一个流量都没有,全是一流演技的国产片见过没有?
还必须说,这部电影,还真是电影界的淘金者。
被宁浩和徐峥找到电影里的,个个都发光——
虽然这些演员,都不怎么红。
为什么说这几个主演的表演很重要?因为喜剧只是电影的壳,只有他们的演技,才能还原电影的魂。
最令我眼前一亮的,首先是徐峥,不是光头亮了,而是戴着假发的角色亮了。
这个角色,演出的是救赎。救赎的是谁?是患者,更是角色自己。
程勇是个什么人?不就是无意中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小人物?没有什么野心,只是想赚点小钱,保住孩子的抚养权,凑到给老父亲的医药费而已,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就是要钱,我不是什么英雄。
可是当他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的命,就指望着自己的药,精致利己主义化?还利己得下去吗?
到了最后,是什么让他倒贴钱去购药卖药?
一场戏就说明问题,王传君饰演的角色自杀没成功,他去探望,王传君还像第一次见面一样,请他吃橘子,他轻轻地问,怎么弄成这样?
看着曾经一起买药的战友,就这么死在自己面前,还能惟利是图吗?还能冷眼旁观吗?那么多活生生的命啊,一明一灭之间,就没了,还能说这就是赚钱?
舍己,救人,并不是那么崇高的事情,只是当那么多白血病患者都眼巴巴地等着他的救命药,赚钱好像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这是个被现实逼出来的“药神”。
徐峥的演技,达到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
某种程度上,他的表演本身,就成为电影氛围的风向标:上半部的他,那么生动,活泛,一边和印度人讲价,一边骂对方,面对药神的美誉,坦荡荡说自己就为钱的嚣张。
但下半部呢?最打动我的可能还不是他在战友去世后的悲伤,而是当他真正了解白血病人痛苦的时候,那种身体自然散发出来的痛苦。
只是进入一场戏,那是演。
进入一个角色的灵魂,那才是表演。
徐峥这一次,真的做到了——表演。
但精彩的只是徐峥?只能说这群演技派,简直是个顶个的演技大爆发。
先说几个演戏的故事吧,戏里的和戏外的。
王传君为了演出白血病人的那种虚弱感,一早去医院卧底,又把自己关在医院的病房里,两天两夜没睡觉。
所以才有了那场他演的角色好不容易醒来,故作轻松地跟其它人开玩笑的悲凉。
那种生理上的病态感,那眼睛里的血丝都是真的,这个角色的油腻、世俗、绝望、痛苦,还有他的希望、坚持、挺拔、释然,都是真实的。
当这个从喜剧里走出来的演员,以这么一个响当当的角色的自杀戏,完成整部电影的休止符,那种巨大的悲伤感,告诉我们什么叫人物,什么叫演员。
再看谭卓,为了一场钢管舞的戏,练了一个月,满腿都是伤。
这场戏是干嘛用的,为了塑造出一个时而坚韧强干,时而性感妩媚的单亲妈妈。正是有了这场钢管舞戏的铺垫,当程勇赚了大钱后,带着几个合伙人去她工作的酒吧“团建”,用一沓又一沓钞票逼迫酒吧经理代替她跳舞时,谭卓在台下借着酒劲儿拼命起哄鼓掌,那眼睛里的火,那不甘的生命力,才最有力量。
就这样,就完了?
谁能忘记黄毛在王传君的角色病逝后,独自躲在没有人的地方,边哭边往嘴里塞橘子的戏?这么好的小伙子,却再也回不去家乡了,观众被感动,是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小角色,被演员演得放着光。
又如何忘记,杨新鸣饰演的边布道边卖药的老牧师,充满喜感的悲凉?
多好的戏啊!
以这部戏的体量,以徐峥的面子,找几个流量过来带流量,做不到?
是他不找。
这么好的戏,不能让任何一个没演技的流量派,把戏给毁了。
所以电影里有一个算一个,每一个都交代出实力派的演技出来,才构成了这部戏的扎实。
好戏,不是一个人演出来的,是一群人演出来的。
“谁家还没个病人”?“来,吃个橘子吧”!我不哭,真的!
不知道多少人看到最后,是没红眼的。
为什么《我不是药神》能把那么多人看哭? 不是每个观众都经历或看到过电影中的故事,但电影依然戳中了每个中国人的痛点——咱老百姓不敢病,病不起。
电影里有一个药贩子对徐峥说了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高价药,救富人的命。
仿制药,救穷人的命。
穷病治不了,难道绝症就不治了吗?
说到底,如果都吃得起正版,谁又会选择仿制药呢?
但如果不选择,等死,就是很多病人唯一的选择。
电影最牛逼的一点,就是终于没有再绕开现实,而是部分地接近了现实,将几乎每个群体都置于巨大的困境中:
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伦理困境。
当影片中患病的阿姨充满乞求地握着周一围饰演的警察的手,带着哭腔诉说“我不想死,我还想活着,求你不要去抓药贩子了”的时候,多少观众,不会产生一种心同此理的共情?
当听到王传君清创时撕心裂肺的叫喊声,多少人不是像片中的徐峥一样,难受地调整着自己的坐姿?
但电影又并没有停留在贩卖苦难或是控诉上, “天价药”的成因确实复杂,其中有太多复杂的现实背景,电影只是将法律和人情的矛盾拍出来,带着普通观众去读懂绝症患者内心的悲凉。
虽然影片所探讨的深度问题,大都点到为止,但“法理”与“人情”的张力,还是实实在在被拍了出来。
而电影最大的优点,恰恰是没有像许多韩片一样,把电影化作撞向现实那堵坚硬之墙的鸡蛋,而是讲出了艰难的生活里,道德、法律、人情的撕扯中,每个人都如何尽力去活出尊严的人性之光。
是啊,谁能保证这一辈子自己和家人不生病呢?一旦遇上大病,你又该怎么办?
电影只是电影而已,它其实没有给出答案,但当现实无力抵挡,片中的王传君又剥开一个橘子递给徐峥说,来,吃个橘子吧。
法与情从来不是完美的,但“我不想死,我想活”。
活不下去了,怎么办?来,吃个橘子吧。
这部争气的救命片,票房50亿我不嫌多!
《我不是药神》最好的地方,或许是以一种复杂性,善意地呈现了另一种复杂性。
前者是中国电影的复杂,后者是中国现实的复杂。
影片原名《中国药神》,后来改为《印度药神》,到现在的《我不是药神》,更名背后,意味深长。
但电影终究还是给拍出来了。
类似《熔炉》、《辩护人》这样的片子,敢于直视现实的片子,我们也拿得出手了。
有人将它誉为中国版《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我看来,不必对比。但我们有我们的骄傲。
上一篇:骑行川藏用什么导航比较合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