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理解《平原游击队》这部影片?
游击队,平原,重拍怎样理解《平原游击队》这部影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理解《平原游击队》这部影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平原游击队》这部电影有很多的版本,这次小编说的是1955年上映的平原游击队,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多久,那个年代拍戏其实是挣不了钱的,更多的是一些喜欢演技的人。当时这部剧拍摄的时候还是黑白的色彩,再加上导演和主演都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很容易演出了那种战场的感觉。
当时那个年代,能拍出来一部电影就已经不错了,很少能拍出来现在百人大战,他们演的虽然也是一部抗日题材片,但是因为本身演的就是游击队的故事,所以人数上并没有看见多少人,但是剧情上和敌人机制巧妙地周旋,最终获取胜利的消息,也是让那个年代的人很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主要演员有:郭振清、方化、张莹、梁音、杜德夫。当时他们拍摄这一部电影的时候都已经成年了,如今过去那么多年,这些人也已经去世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平原游击队》讲的是日寇向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带队深入敌后,到平原地区牵制松井中队的行动,以保护李庄的公粮。松井从地主杨老宗处得到情报,遂去李庄搜索。李向阳游击队迅速与群众一道转入地道中,袭击敌人。松井派兵四处掘土寻找地道口。为了保全大局,李向阳决定扰乱松井视线。他让战士烧了李庄附近的一座炮楼,但松井识破此计不离李庄。李向阳又带人进城,炸掉军队,狡猾的松井刚刚带兵撤离又立刻返回。李向阳机智地再次组织游击队攻城,怕丢城的松井终于从李庄撤了回来。鬼子离开李庄后,李向阳又化装进城,烧了敌人粮食,处死地主老宗。当元气大伤的松井再来李庄时,游击队早已严阵以待,地面满布地雷,地道四通八达。陷入地雷阵的敌兵全被游击队歼灭,松井剖腹自杀。
本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士在反“扫荡”斗争中与日寇进行顽强斗争的光辉业迹,着力塑造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这个英雄形象他质朴自然,粗犷豪放,感情真挚,有勇有谋,体现了人们对英雄及其超凡业迹的向往。影片构置了紧张、惊险、扣人心弦的情节,敌我斗争形势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结构安排也疏密有致,张弛得当,惊险而不荒诞,有较强的可观赏性。本片的两位导演原来都在同一个文工团工作,都经历过冀中敌后游击战争,因而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情感的理解比较接近。这是两位当时初出茅庐的青年电影工作者的合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平原游击队》有三个版本:摄于1955年的黑白原片;摄于1974年的重拍彩色片;1973年定稿的京剧《平原作战》(次年也搬上了银幕)。
——题记
重拍故事片,是文革时期中国电影的一大特色。说到电影的重拍,在世界电影领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直到现在,老片重拍仍是西方电影界,特别是好莱坞的热门题材。但像中国文革时期融入浓厚政治因素的老片重拍,恐怕就该算是中国电影的专利了。
文革以后直到1973年的七年间,中国的故事片生产彻底停滞,银幕上的国产影片除八个样板戏、新闻简报外,就是经审查后被允许继续上演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奇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平原游击队》、《铁道卫士》等几部文革前的老片。林彪事件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文革中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开始悄然恢复,故事片的生产也随之被提上议事日常。但文革以后的政治和思想环境,已经使电影创作的源泉出现枯竭,面对这个窘境,江青只好提出,在没有好剧本提供拍摄的情况下,可以把文革前比较好的影片修改重拍,而且要用先前的原班人马,全部用彩色胶卷。到1974年,长影的《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以及上影的《火红的年代》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故事影片正式和观众见面,这当中,就有《青松岭》、《战洪图》属于重拍片,后来,陆续有上影的《渡江侦察记》、北影的《南征北战》(彩色宽银幕和普通银幕两个版)、上影的《年轻的一代》被重拍,而长影1974年重拍的《平原游击队》则是把这个时期老故事片的重拍,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称得上是文革时期老故事片重拍的活教科书。
黑白故事片《平原游击队》产生于1955年,由苏里、武兆堤担任导演,是一部中国观众非常喜爱的电影,其故事情节特别是李向阳的英雄形象在中国亿万群众中可谓家喻户晓。要是按照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标准,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可挑剔的,这大概就是文革以后它被“恩准”继续上演的原因。但既然是旧的东西,就要被推倒重来,不仅让它在思想内容上符合文革的要求,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要就范于文革时期的特有标准,这就是文革时期对电影重拍的最简单思维。1974年,新版《平原游击队》开始拍摄,导演是曾在老片中担任副导演的武兆堤。现在想起来,我真理解当初导演的艰辛,他既不能超越客观因素的条框,又要摆脱老片中的自己,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在筹拍这部电影的同时,一部根据《平原游击队》改编的京剧《平原作战》已经被搬上了舞台。
既然重拍,自然要去除那些在领导人看来“不合适”的东西,和老版相比,新版《平原游击队》在故事情节上没有大的变化,但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大全”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老李向阳”歪着帽沿、不修边幅的形象被衣冠整洁、领扣始终系严的“新李向阳”取代;“老李向阳”诙谐、风趣,在长辈、首长面前“傻憨”的形象,变成了“新李向阳”始终英姿勃发的英雄气概;“老李向阳”小时候偷枣吃的“短”没了,化妆后的口哨也不吹了。还有老版中游击队员老侯冒充准备回家娶媳妇的伙夫,只身摸掉伪军炮楼的故事情节,新版算在了冒充船夫的李向阳身上。老版中,当八路军团长向李向阳布置任务时,说过一句朴实而富有哲理的大实话“要想抓住狐狸,必须比狐狸更狡猾”,新版变成了“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充分依靠群众”,再就是加上了李向阳的“有党,有毛主席,有群众,咱们什么任务都能完成”,“毛主席说,拼命主义是军事上的近视眼”等等生硬的语言。在人物安排上,松井“中队长”晋升为松井“大队长”;李向阳母亲的身份,改成了“李大娘”,同时那段老勤爷用诙谐的语言讥讽汉奸翻译官的情节,也被李大娘义正词严地怒斥鬼子汉奸所取代,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受到了京剧《平原作战》的影响,另一方面恐怕是出于江青的喜好,也就是一定要突出女性的革命形象。
上一篇:ps怎么做有厚度的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