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本来建造得好好的皇陵,道光皇帝为何执意选择弃陵?
道光,陵墓,皇帝本来建造得好好的皇陵,道光皇帝为何执意选择弃陵?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辛亥。谕内阁、朕御极之初。因孝穆皇后安厝王佐村。已阅十年。即欲就该处形势。改建万年吉地。特派戴均元等带领熟谙堪舆之人。前往相度。旋据覆奏、王佐村丈尺规模。不符定制。地亦未臻全美。仍请另择吉壤。以昭慎重。
东陵宝华峪陵寝竣工后,道光皇帝立即将葬在王佐村园寝的孝穆皇后梓宫迁葬到宝华峪地宫,然而不久以后,东陵守护大臣就奏报道光皇帝宝华峪地宫积水了,这可把道光皇帝气坏了,大骂建陵官员,革职查办者众多,而且亲自到地宫查看积水情况,后将孝穆皇后梓宫停放到隆恩殿内暂安,一边处置官员一边又派大臣另选吉地建陵,当时的官员也有建议道光皇帝效仿乾隆的裕陵,将地宫积水问题解决即可,不要在另选地方建陵了。道光皇帝哪里听得进去,一门心思另选陵址,这时候他可就不顾所谓的节俭了。请看清实录的记载:
嗣经戴均元等、勘定宝华峪、开工营建。地势既非美善。工程又不坚固。以致孝穆皇后梓宫安奉未久。金券内即有山水浸溢之事。现暂移安奉乡殿。饬谕臣工。另行相度。而事越两年。仍未得有佳壤。岂容再事迁延。
这里就要回答题主的问题了,为什么道光皇帝非要将东陵宝华峪陵寝废弃而跑去西陵建陵呢?这里引述研究清代陵寝的学者徐广源老师的观点,那就是道光皇帝想将自己的陵寝建在自己父母嘉庆皇帝的昌陵附近以常依父母膝下,这在道光皇帝的御制诗里是能找到根据的,诗里是这样说的:
重卜龙泉展孝思。瞻云依庇荫,择地近山陵。而且在注释里还说:龙泉峪万年吉地在昌陵之西,相距八里。冀慈云之默荫,亦稍伸予小子依慕之枕耳。 (援引徐广源老师微博)
从道光皇帝的御制诗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以节俭示人的道光皇帝不惜花费巨资另建陵寝了,而且还违背了爷爷乾隆定下的昭穆制度。其他原因都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例如说风水,即使另选址完全可以在东陵陵区内再选址,何必到西陵呢,而且乾隆裕陵地宫也曾积水,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也没有另外选址新建陵寝啊。而且废弃建好才不久的陵寝,再去几百里外的西陵选址建陵也违背道光皇帝节俭的方针。所以道光皇帝执意弃陵的原因就只能是自己想葬在父亲身边以常伴父母膝下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臣建议另选陵址,此时的道光帝早已决定,废弃宝华峪陵寝!道光八年(1828)十月初四日,道光帝对此案做了最后处理:本应将英和拟斩,但念其“曾任尚书、协办大学士,于此案讯无赃私,尚可宽其一线”,“著加恩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以示朕法外之仁”。其子奎照、奎耀随其父前往黑龙江。英和的孙子锡祉的荫生、候补员外郎被革去。牛坤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百寿、延凤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定善、长淳、玛彦布俱发往军台效力赎罪。令庆玉在宝华峪工次继续效力。
十一月二十三日,道光帝念戴均元“尚未始终经手工程,且已年逾八旬,耄不加刑,著加恩免其死罪,并免发遣,即行逐回原籍,用施法外之仁”。其子孙官职均被革去。 道光八年(1828)十月的时候,道光帝曾严格规定,这次处罚赔款,与往日不同,必须按时按量完成,绝对不允许拖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光帝对事故的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开始了降温,也许他认为事件不应该成为人类的历史性悲剧,一定的打击之后,事件也该有所终止。
于是,道光九年(1829)九月二十四日,道光帝加恩减免了绵课的五万两银子处罚。事实上,在道光帝的怒气还未消退之前,他的新如意算盘就已经开始了运作。由于宝华峪陵寝地宫渗水事件的发生,致使陵寝工程中存在的偷工减料行为也被发现了,道光帝认为该陵寝无法继续正常使用,更无法保证能万年永固,于是决定重新选择新的陵址。当时虽然道光帝没有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但是还是有大臣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建议道光帝另选陵址。
于是,道光八年(1828)十月十七日的《清宣宗实录》上,就有了这样的记载: 署热河都统松筠奏,孝穆皇后陵寝工作有烦圣虑,已派敬徵等妥为相度修理。伏见东陵山脉绵长,孝陵之右,裕陵东北一带可否令精于堪舆之人详加复勘。 上面所记载中道光帝所说的:“朕自有主见,徐为之。”显然表明了此时的道光帝心中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想法了。什么想法呢?原来道光帝虽然40岁才当皇帝,但经过9年的国家统治,比较老成守旧的他在经历第一次选择陵址的阻挠后,其政治阅历已经进一步丰富。
因此,他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把自己的想法透露出来的,以免遭到众大臣的消极阻挠甚至是反对。对于道光帝到底有什么样的“朕自有主见”,需要慢慢来处理,这在日后则逐步露出了马脚。 道光九年(1829)三月十四日,道光帝派禧恩、耆英带领谙习堪舆之人,前往东陵境内的平安峪详细勘查。 道光九年(1829)六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发现宝华峪陵寝地宫渗水的第二年,道光帝谕令查看地宫和宝城上下在夏天的雨水季节渗水情况,为以后自己的活动计划开始做进一步铺设道路。
道光九年(1829)七月初五日,道光帝得到马兰镇总兵官黄文煜的报告:遵旨查明宝华峪积水,由木门至头层石门,水深一尺五寸;由头层石门至二层石门,水深一尺六寸;由二层石门至三层石门,水深一尺五寸五分;由三层石门至四层石门,水深一尺五寸;四层石门内宝床上,水深二寸二分,宝床下,水深一尺三寸五分。 道光帝看到奏折后,愤愤地说道:所以朕亟亟欲移出孝穆皇后梓宫者,于兹可见。
尚有设法修理者,不知是何肺腑,可笑之至。 不仅如此,道光帝对建议将地宫水淘干,并等雨水过后再看看的做法,不置可否,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再继续看下去。因为此时的道光帝在心里已经决定废弃宝华峪陵寝,因为本来陵寝依山而建,地宫又深在地下,地宫里出现些潮气、积水,完全可以做一些修补和补救措施的。比如修建新的拦水石墙,加固地宫石墙的厚度,去除外围石母和填塞水眼等工程做法。
乾隆帝的裕陵,在竣工的乾隆十七年(1752),孝贤皇后尚未入葬,地宫里也曾出现过积水。当时负责工程事务的工部右侍郎三和等大臣找不出出现积水的原因。乾隆帝经细加思考,认为“地宫低于宝城,其工两层成做,不能不渗水。”对此,“补成一层,费无数工作”,终于解决了地宫出现积水问题,在以后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再也未出现积水。宝华峪陵寝地宫出现积水,完全可以以裕陵为例,维修地宫,得到有效治理的。但是道光帝并没有那样去做,相反却以此为借口,开始他的新陵址风水的选择。
上一篇:个人用哪个电子邮箱比较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