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哪些典故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阴阳,黄帝有哪些典故出自《黄帝内经》?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哪些典故出自《黄帝内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书。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的医疗经验,并包含了一些天文、历算、生物、地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全面的阐述。《黄帝内经》详细描述了如何感受五脏六腑的状态和气血的流动,通过调整气血、经络和脏腑,来保持健康。
与《黄帝内经》有关的名言很多。有“不治已病治未病”“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老壮不同气。一阴一阳谓之道”等。
与《黄帝内经》有关的典故很多。有悬壶济世、歧黄、杏林、神医扁鹊和华佗行医的诸多故事(如华佗欲为曹操开作颅术、后生用华佗在世赞扬某人医术高明等)、苍生大医(喻医生医德高尚),等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以黄帝与岐伯、雷官等六臣讨论医学问题的形式成立,故后世也以“岐黄”称呼中医。《黄帝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单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
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委托而已。 学者一般认为该书写成于战国时期,编成书后,两汉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又作了补充和修订。传世的《黄帝内经》实由《素问》和《灵枢》两部独立著作组成,各有9卷81篇。
以此两书当作《黄帝内经》,肇始于晋人皇甫谧,他撰《针灸甲乙经》时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针经》即《灵枢》)后人信而从之,《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用于解释人体之生理、病理,形成了人与自然紧密关联的基本认识。在解释具体问题时,以脏腑、经脉为主要依据;在治疗方面,涉及针灸多于方药。首先,我们谈一谈《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即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皇帝和炎帝塑像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能用“阴阳”二字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等等。
阴阳代表着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从这种意义上讲,阴阳学说是符合辩证法的。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渗透在医学领域之后,就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既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即“五行相生”;又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即“五行相克”。运用五行说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处于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处于生病的状况下,规律性便会遭到破坏。
阴阳五行说表现了我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治已病治未病。
解读:治疗不应该是针对已经病了的,而是针对还没有病的。这种观点虽然是针对医学治疗而言的,但其实它对我们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已经做错了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后悔,而要把这个教训放在预防下次出现问题上。
老壮不同气。
解读:老年人和壮年人营卫之气的盛衰不同。男子和女子患病的原因和症状也可能不同。因此要区别对待,一个人的年龄、喜好、高矮胖瘦,都是重要的信息。
一阴一阳谓之道。
解读:阴阳两方面不偏不倚,才能接近自然的规律。如果偏阴偏阳,那就是病态,中医的目的就是调整阴阳,达到“平”的状态,到了“和”的状态,病就治好了。
皇帝不急太监急:
上有记载:黄帝善饮,闻得宫内有一太监海量,诏之与之对饮,酒过三巡,太监内急只好服输,黄帝笑曰:“此乃黄帝不急太监急也。”后人谬之,称“黄帝”为“皇帝"。
岐黄之术: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