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浒传》中的梁山大军是常胜之师吗?
梁山,大军,好汉《水浒传》中的梁山大军是常胜之师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仅是远征方腊的战役,在之前的几次出兵中,梁山好汉都有输赢,更有人员伤亡,比如首当其冲的白日鼠白胜。梁山好汉们自己心里也清楚,其实所谓的招安,只不过是朝廷手中的棋子,更为阴险的是朝廷借起义军之手除掉梁山好汉,消除隐患而又能保存实力。在高俅的策划中,这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奈何好汉们心中岂能不知。
自古讲究忠义,不去做也无可奈何。现在说,远征希腊。影视剧中我们发现,虽然最后方腊被武松单臂所擒,但此次战役,梁山好汉损兵折将十分严重,中坚力量几乎断层,不说战争之惨烈也不说战争之成败。从梁山好汉的内心和曾经起义替天行道的初衷来讲,他们败的一塌涂地,败给的不是敌人,而是个人的内心!是社会的现状!
方腊手下的八大王也不是吃素的,又是陷阱又是暗箭,整整坑了不少人。最终仅仅这一战,梁山好汉的实力大大削弱。方腊手下仅石宝一人就杀了一个天罡,四个地煞。这一战,仅仅剩下27人,班师回朝之后,有的人看破红尘,洗净了沾满鲜血的双手,有的人卸甲归田,安歇于山野田园,有的人执迷不悟封于朝堂,结局就是各有出路,分崩离析。最终战况是梁山好汉阵亡59人,病死11人,共损失70人!又何足言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本不存在常胜之师,顶多不败,有:
吴起河西军团
白起的秦军
李牧率领的赵军
韩信军团
岳家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梁山好汉是堂堂英雄,梁山大军是常胜之师,这在读者心中早已定格。但我对此是颇不以为然的,梁山好汉是不是堂堂英雄,我们暂且不论,关于梁山大军是常胜之师,这就足以令人怀疑。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梁山大军不是常胜之师?可梁山大军明明创下了许多辉煌的战绩:智取无为军、三打祝家庄、破高廉、打青州、攻大名府、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直至征方腊等一系列战斗或战役,结果无一不是以梁山泊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那么,我又该从何处入手来驳倒“梁山大军是常胜之师”的论断呢?
其实只要稍作认真思考,就能找到支持我观点的论据。不妨先打一个比方,如果安排狼与羊比武,那结果是不言自明的,在庞大的羊群中,哪怕只安排一只狼,最后的胜利也一定属于狼。然而,我们能否因此就给狼挂一块“森林之王”的牌匾呢?当然不能,因为老虎和狮子不会答应。
梁山大军的实力
硬要论梁山大军的战斗力,就他们的表现来看,充其量也不过是那只狼。这么说并不是我一心要诽谤他们,请注意我在前面所加的“就他们的表现来看”这句定语,也就是说,梁山大军也有可能从“狼”的水平向“森林之王”的方向发展,但很可惜,他们始终只是在和羊群战斗,而没有遇到能够显示他们“森林之王”攻击力的机会。说其对手是羊群,如果仅仅着眼于战斗力的话,应该并不夸张:围捕晁盖被割了鼻子的何涛、依靠老爹权势的蔡九、轻易就中了宋江反间计的慕容知府、只知道装神弄鬼的高廉……这些人怎能带好兵打好仗?他们和梁山大军对垒,简直就是在给对方战史添彩。梁山大军战胜他们,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如上所说,梁山大军横行山东河北,官军闻风丧胆,难道纯粹是因为地方军政负责人太过平庸?如果换上一个比较有才干的将官,是不是就能和梁山大军一较高下呢?也不尽然,因为各地郡县无法和梁山大军抗衡几乎已成一种必然,这就要说到宋朝在兵制和地方行政上的失策。
“强干弱枝”的恶果
宋朝政权是在五代军人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建立起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是军头,又是靠军人的拥戴而登上皇帝宝座。因为自己的经验,宋太祖一直有两块心病,一是怕军头权力过大,二是怕地方割据,不听命于中央。
要让这两块心病落地,宋太祖便不得不拼命加强中央集权,实质就是抬高君权,把人事财政和兵权都紧紧攥在自己手中。这就是所谓“强干弱枝”的政策,即使后来的皇帝能力远不如宋太祖,对这一政策也都是躬行不逾。在“强干弱枝”的政策之下,宋朝地方政府几乎没有什么权力,不仅财税收入上缴中央,就是从地方选拔上来的兵士,只要身体壮武艺高的,也必须送到京城去当禁军,地方上只有淘汰下来的老弱残兵,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极差,根本打不了仗。虽然禁军的战斗力强一些,也会派到地方上戍守,但因为君王猜忌军人,怕带兵将领拥兵自重,故而实行轮番戍守之制,譬如这支部队今年戍守山西,明年就有可能被调到山东,兵调而领兵的将领却不调,这样把部队每年调来调去,除了虚耗国力,更重要的是酿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荒唐局面,禁军的战斗力免不了要大打折扣。
明白了以上背景,再来看《水浒传》中梁山大军的战斗力,我们不能不说,梁山大军所谓纵横山东河北的战绩实际上是有很多水分的。也许梁山大军的确是一支强悍的队伍,但它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却并不足以证明其真的具备超强的战斗力,因为它面对的敌手实在不成器。那么梁山大军和中央大吏童贯、高俅亲自征调、统率的中央军的战斗,是否能够证明梁山大军之无坚不摧呢?这应该从两方面去考察:一是从历史事实看,梁山大军并没有和中央军争锋的机会,估计它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让朝廷派中央军去围剿;二是从小说中的描写看,中央军的失败早已成定局,因为它的统帅是童贯和高俅这样昏庸的奸臣,两军对垒的结果并不需要靠实力就基本可以判定了。
像梁山泊这样一些通常被称为“草寇”的武装,居然能够在地方横行,在宋朝历史上远非鲜见。《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时期,有一群强盗在江苏高邮一带劫掠,当时在高邮领兵的是一个叫晁仲约的将官,他“知不能御”,于是“晓喻官民,各出金帛”,准备“牛酒”,去抚慰“群盗”,“盗悦径走, 因不为暴”。 这件事传到朝廷,皇帝大怒,许多大臣建议将晁仲约斩首以儆效尤,却遭到了当时名臣范仲淹的反对,理由是“高邮无兵无械,事有可恕”,最后皇帝采纳了范仲淹的意见。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地方之虚弱残破到了何种地步,像这样名不见经传的“群盗”就可以让朝廷军队放弃抵抗,梁山大军之攻城掠寨,又有什么值得自夸的呢?
上一篇:以前喜欢一个人,现在喜欢一个人,以后喜欢一个人。求正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