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80后都还记得供销社吗?
供销社,会场,商业80后都还记得供销社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80后都还记得供销社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哥“供销社人说供销社事”之——
赶大集与农村商业的走向
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商业由供销社一家独大到渐逐被个体工商户蚕食,短短的时间内供销社便风光不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灵活的经营、低廉的成本、贴心的服务都是供销社门店所不具备的,这些商户走进市场的过程,绝大部分是从赶会场、大集开始的。
会场,是农村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一种物资交流贸易形式,因为兼具游览、走亲访友、文化娱乐等功能而深受广大农民喜爱。有神仙庙会(在祭祀各路神灵的庙内或周围)、家庙会(祭祀某一姓氏祖先家庙周边)、节令会(如小满会卖桑杈、夏至会送甜瓜回娘家等)、物交会(又称林布会)、单双日子会、星期(几)例会、逢几(如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会、村庄年会(每年固定一个或几个日子)、绳会(牲口交易)等,定时定点开市,当然各地都编有会谱用以指引外地商户经营,据88年修的《密县供销社志》整理的“会谱”,密县当时有大小“会”近200场,遍布密县城乡。
土地大包干后,广大农民从集体出工式的劳作当中解放出来,可以自由安排自家的生产,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是“闲人”多了,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农民瞅准了会场这块市场,渐渐有了小打铁炉、小包子摊、小菜贩、小服装摊点、小日用品供应,并且随着各处庙会集散功能、娱乐功能、亲朋交际功能的加强,人员集聚越来越多,庙会商业从业人员一路上升,摊点越做越大,业务越来越广,服务越来越好。
值得回忆的是新县城农历九月初五到十五的物交会、李堂九月十五到二十五的药庙会,时间最长,也最热闹,整个会场人山人海,各类小吃齐聚,烟雾之气弥漫,商品琳琅满目,叫喊之声不绝,三里五乡走亲访友、周边县市多有客旅,加上走南闯北的各类艺术团体的助兴,大喇叭里释放着诱惑,真是比过年都热闹。
为了扩大经营,在竞争中求生存,供销社尤其是基层社对于会场经营一开始也是相当重视的,每缝哪村有会,基层社主任提前就带领全体行管人员到各门店帮忙,提前两天占会场,一般都是村里或工商部门提前划定的最好位置预留的,当然门市部经理是要让烟的,至于请吃则是以后的事了。会开始的头天晚上,大伙开始往会场运商品,当时大多是架子车,能租上一辆小三轮是不错的了,农资公司的货车要是能帮忙运上一两趟,那比啥广告都给力,第二天这个摊前肯定人多得很,城里运来的货,肯定好。一般算下来,一个门店的营业额相当于平常半月以上,当然也有更高的,那年来集供销社在李堂会上请来飞机(滑翔机)助兴,十天时间超过了半年的营业额,也算是个创举,被人们津津乐道好几年。
由会场助推的密县农村商业、兴起的个体工商户,于1980年开始发放营业执照,到1985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商业423户528(全民工)人,集体商业753户3765人(集体工),经联社、合作组店142户821人(也称集体工、有部分临时用工),在册个体工商户2839户3827人,小饮食业919户1775人,理发店、修理店等各类小型服务业1105户1986人。当然还有很多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经商的、没有纳入工商管理的经商户存在。不过这个数据基本上可以看出,国营商业在此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我99年到一个基层社任理事会主任时,我们也去帮门市部就近赶会场,但已没有了超额经营的可观收入,只是为了一种为农服务的形式,或者是说一种怀旧吧,后来就很少见到了。
新的历史时期,农村超市兴起,供销社也不断改善基层网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各类商业组织、个体工商户也相继加入设施改造、功能完善,连锁配送的触角进入农村,尤其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兴建,使得社区超市供应充足、功能齐全、环境良好、服务提升,电子商务进社区、进农村也成定局,因而会场作为一种怀旧式的商业经营也正在走向下坡,经营额也在下降,当然作为一种传统符号,其彻底消亡与否,还不敢断言,但其商业属性的逐步下降乃至消亡是迟早的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会的物质真是匮乏,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那时候的东西也是真的好,一样东西,用了许多年,还是能继续使用。那时候的工作人员态度,也的确是不怎么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大爷就是供销社的负责人,因为从事商业,所以80年代就开始做生意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记得,以前小时候买东西很多都去供销社,不过后来慢慢的不知道供销社就消失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