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孩子,输赢,自己的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虽然这点没有写到招生简章里,但确是招生面试时心照不宣的规则,如果发现有苗头的学生,宁愿劝退,也不能让威胁到师生安全的事情发生。可见现在心理健康是所有人都不容忽视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我认为让孩子正确面对所有的情绪,是最重要的。这里的所有,就包括了“成功、失败、羡慕、嫉妒等等”。
让孩子尝试失败、羡慕、嫉妒这些负面情绪,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学会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和孩子共情,再引导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相信有这样的家长,一定会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强大的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也都知道,其实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般也会对他们说:“你不能输,你输掉你就是没出息的人”。听到这样的话语,孩子本身也是生活在压力比较大的状况之下。久而久之,以一种比较激情昂扬的状态去学习生活,争取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可是就像你所问的,如果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呢?
确实在我家孩子生下来之后,我就存在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但是在当时是通过自己给孩子提供教育资源而不是强迫的方式去让孩子学习。比如说看看孩子有没有什么喜欢的兴趣班帮助他去报班,在这个过程之中支付一定的资金。除此之外,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之中,有些时候也会强调要让孩子努力,但是关于输赢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着重去考虑。
在我的想法之中,我们每个人在和其他人群进行接触对比的时候,总是会有输赢的。可能并不是任何人都会一直处于赢的状态,有些时候输也可以让人进步。毕竟骄傲使人退步,这种老祖宗留下来的言论,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如果让孩子长期处于赢的状态,其实对于他个人的精神压力以及个人状态都有着不好的影响。
只是还有一部分孩子生下来之后,他们本身就带有比较强烈的欲望,想要去比别人更强更厉害,这时候其实父母的安排教育就是发挥非常简单的促进作用。比如说孩子在生活中总是争强好胜,这就是父母所不能控制的。
所以你上面所说的问题,其实我们应该根据孩子本身的性格来看。只要父母不去安排孩子的人生,以一种平常心的状态去应对孩子的输赢,不会对他们的身体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其实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所以所谓的好坏我们也无法去界定,只能看孩子本身的一个状态。如果自家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之下变得非常优秀,我们就可以认可。一旦孩子因为父母不能输的言论而变得自卑公平,就应该考虑是不是有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看来,“不许孩子输”这件事,本身就存在着思想的悖论在里面:
不许:人通常连自己的身心都管不住,又能“不许”什么呢?幼稚。
输:什么是输?如果比较的对象是家长理想中的,那就没有赢的时候。
所以,“不许孩子输”这个观点,我认为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这个“不许”就无法成立,这只是一种控制欲在作祟
如果家长连自己都控制不住,又怎么去控制一个孩子?不许孩子输,那家长的人生是否一直都在赢呢?自己都做不到的事,要求一个孩子,未免太单纯天真。
这样的家长没有统一的价值观,有着严重的“双重价值标准”,对自己是宽容妥协,对孩子则是完美主义,这是不可行的。
其次,输赢这个全在家长主观臆断中,没有科学性
如果一个孩子本来的能力是考80分,你要求他不输给100分,这叫做强人所难。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考了99分,你觉得没有满分就是输,这叫求全责备。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非常努力,态度极其端正,却只能达到及格线,你觉得没有考出前几名,横竖是个输,这就叫不切实际。
第三,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发展,才是正途
同样的情况,对于聪明的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能力在80分,如果孩子考了70分,就知道再给孩子一些鼓励,他可以达成自己的最好。
看到孩子考了99分,就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绩,希望他可以保持。
即便孩子智力不那么好,只要态度和习惯一级棒,就应该为他感到骄傲。
在《银河补习班》当中,邓超饰演的爸爸,值得每位家长好好学习,尽管有些理想化,但其中的精神真的足以证明一件事:父母的爱和肯定,能够重塑孩子的一生。
总结
个人认为,一个家长“不容许孩子输”的心思,表面上是对孩子的要求,而深层次的因素,起源于家长对自己的不自信——对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不够接纳,也就是说,他们对自身本来就充满否定,对自己基本上也不满意。
不够接纳自己的人,容易把自己的缺陷和弱势投射到他人身上,成为和他人的冲突来源。家长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去否定还在成长中、亟需肯定和鼓励的孩子,这除了给孩子造成极大伤害,还会进而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隐患,影响孩子的长足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家长自身出发,试着看到自己的内心需求,解决内心存在的不和谐,更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明白“孩子就是孩子”:
他不是你的玩具,
不是你达成目标的手段,
他也许继承你的聪明才智,
也或许跟你大相径庭,
因为他就是他,
虽然是你的孩子,
却是独一无二的生灵。
作者简介:素秋慈,个人自媒体,拒绝冗繁、享受简单,愿以文字广结善缘,助力你的成长。
欢迎留言、转发,喜欢的话,下方点个赞呗~
上一篇:想自制鱼竿,用什么品种的竹子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