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鼓励人们建功立业是否太功力了呢?
孔子,建功立业,自己的孔子鼓励人们建功立业是否太功力了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孔子鼓励人们建功立业是否太功力了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秦儒家讲究积极入世,这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说是绝对有利的。孔子自己就曾经积极参加鲁国的政治改革,做过一段时间的政府高层。鼓励人们建功立业直接促进了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会有一定的改善。
所谓学而优则仕,如果所有的有良心有能力的人不为官,不去建功立业,那么取而代之的就会是各种各样的贪官污吏,横征暴敛,骄奢淫逸。这样的话,不但人民国家深受其害,对于整个中华文明来说也是莫大的伤害。毕竟,没有风清气正的氛围,怎么才能团结其大多数的人?家国不和谐,如何才能抵御外患?抵御不了外部入侵,如何保证国家延续,民族兴盛,文明不断?
想一想,当今世界有多少国家依旧生活在战争之中,多少人家破人亡沦为难民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有钱有势的可以移民国外,但是老百姓呢?
所以,孔子叫人们去建功立业,不但是为了个人前程着想,也是为了民族国家与整个文明着想。这一点毋庸置疑。
至于个别人会因为名利而丧失本心,那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孔子的教育的问题。
谢谢题主,如果觉得我说的还行的话,给我点个赞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夫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潜心做学问;
三十岁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自立于社会,立身处世有了自己的思想;
四十岁明达世道人情而不至于被外物迷惑心性;
五十岁参悟命运,顺应天道因循之理;
六十岁对于听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静地容纳,明辨其旨意真伪;
七十岁顺乎本心天性,不勉而中,合乎法度,自成规矩。”
世事洞明真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不管是从政或是做事,首要的是做人。
做人在于厚积德义,在于修养自己的人品。
德义的养成,在于勤学。
学为主旨,天下万事皆在于学。
学问的真谛是对人生的体悟,只有在饱尝了生活真实的滋味后,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
学贵坚持,学问的精神就在于循序而渐进,在于参知天理人伦世情,在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达于仁德。
《诗》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就是说:每天有所成就,每月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地学习,就会达到光明的境界。
伟大其实是具体而平凡的,其事迹业绩更是琐碎的,是岁月的积累,并不总是突然地表现为惊天动地的事迹。
立业德为主,修身德为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