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银票就是一张纸,为什么感觉很少有造假的情况?
银票,古代,纸币古代银票就是一张纸,为什么感觉很少有造假的情况?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代银票就是一张纸,为什么感觉很少有造假的情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没人造假,而是造假之后还有要用得成,还得想想造假后承担的后果,就像今天造假币一样。造假还得要有那个能力与技术,古代银票的也要防伪技术,只是与今天不同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据现在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山西票号有非常完整的防伪体系。造假的难度非常高,所以假银票非常罕见,就算出现也不大可能兑换成功。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山西票号的银票很难仿造,这就是票号很少出现假票的主要原因。
具体的防伪技术非常多。比如,票号内部自己有一套密码系统,这套密码系统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外人根本无从得知。密码对不上,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兑换。这套密码还会定期更换,离职的员工也没有办法伪造。还有就是在印制银票的时候,在某些字上面做了特殊的标记。这些标记非票号内部人员是不可能知道的。通过通信,票号的总号与分号之间定期进行信息的汇总,这也有效的杜绝了假票的出现。早期采用,信函方式相对慢一些,晚清以后普遍采用电报速度非常快。大额汇兑是要进行核账的,假票在这个时候自然会现出原形。
银票实际上不是货币,而比较类似于现在的银行本票,是一种商业票据。因此银票的流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票号自身的信誉。所以票号普遍都非常重视自身的制度建设,以诚信争取业务。而诚信就要有一系列相关的保障制度。票号在经营的时候都是非常小心和谨慎的。在实际经营当中对于银票的验证都是慎之又慎,从现存的史料来看,给假票进行贴现,几乎没有发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的银票如何防伪?
第一点,银票上的特殊图案
在每款官方印制的正版银票之上,都会印刻着非常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的样式并没有特别固定,有时候是一些京城街道,有时候是一大群生活的人民,不过这些朴实图案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大师级的画家。
国家在出产一款银票之时,往往会重金聘请国家级画师,这些画师一般人根本没有财力负担的起,等到他们的画作完成以后,政府再使用工具百分百印刷,这样一来普通的罪犯就没有能力造出假银票了。
对于一些有钱人来说,自己也没必要花大价钱去做犯法的事,况且人家画师画“正版”银票的工资都花不完,根本没必要去冒险作假。
第二点,银票的纸质。
纸是制作银票最基本的一项材料,虽然古代时期科技不够发达,但在用纸方面他们也是采用了“尖端科技”,历朝历代使用的银票纸都是民间极难获得的,这些纸的管制也非常严格,民间禁止银票纸的非法买卖。
比如说明朝时期采用的桑皮纸,清朝时期采用的高丽纸,以及两宋时期采用的楮皮纸,这些纸张虽然看起来跟普通的纸没什么差别(一般人看起来没差别,行家一眼就能分辨),但是摸起来的手感却截然不同,所以不用这些官方用纸去制作假的银票,基本上马上就可以被对方分辨出来,所以也没人愿意冒这个风险。
第三点,经常更换银票“款式”。
古代银票的大批量制作完全依赖于印刷术,我们国家作为印刷行业中的领导者,印刷技术也是公认的一流。
在印刷银票之前,工匠需要根据银票图案和具体细节雕刻出银票票版,等到票版完成了以后,再把银票用纸和色墨加到模板之上,静置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制作成一批银票了。
所以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银票的票版是核心部位之一,民间造假活动的“精髓”就是某些工匠雕刻出了银票票版,不过这是需要一定功底的,想要做到以假乱真有着非常大的难度。
而且官方针对此事还有“更绝”的一招,等到一批银票印刷完成了以后,与这批银票相匹配的所有印刷模板都会被销毁。
所以社会上“款式”合法的银票保持着很高的换代速度,造假者废了很大的力气才做好了印票模板,但是还没等开工复印官方就又推出了新的款式。
就算是非法人员侥幸印了一些,那他们的“生意”也不会特别长久,国家的损失也永远在可控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对银票进行造假有很大的难度,单单技术和材料方面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更何况每个朝代对造假行为都有严格的惩罚措施。造假行为想要对人产生诱惑,都必须要有丰厚的回报。而银票造假投入大风险大,回报也并不会特别多,所以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敢去踩踏“红线”的。
当然,并不排除有这样的人,毕竟现在都还有假币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的银票,大约是从中国北宋时期开始的。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到清晚期最成熟。尤其以山西晋商日升昌的银票最为防伪技术高,他们的“密押”技术,最大限度的保持了银票的保真性和安全性。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伪造银票的阶段,几乎与银票的兴起是同代同时。一度是泛滥成灾,国家为了保证银票的通行,对此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一经查处,就要杀头。尽管如此,仍然为祸不浅。
银票的发展史与伪票的发展史几乎相当。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邪不压正,在博弈的过程中,银票的技术越来越高,国家的管理手段逐渐成熟,因此到了晚清,几乎造不成假了。一是严刑苛法,二是技术要求太高,三是找不到合适的造假纸张,四是套印密押换版多重防伪,实在是成本来高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