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故事的结局总是悲哀的?
故事,结局,悲剧为什么故事的结局总是悲哀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无论我们做出何种选择,在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抛弃掉一些东西。
你选择留下,就是放弃了外面的风景。
你选择离开,就是放弃了宁静的港湾。
所以当故事结尾,回头看时,想起错过的种种,心里自然会涌起一阵伤感。
但这就是人生的况味,不是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这个问题本身,个人认为有以偏概全的意味。
因为并不是所有故事结局都是悲哀的。
就悲剧本身而言,优秀的悲剧,的确具有今人震撼的感染力,让人无法释怀。悲剧的穿透力与感染的持久性,非其他剧种无拟。长期以来,我总认为,在每个的天性中有一种天然的“趋悲性\"(自创名词,呵呵)。让人泪腺纵情释放,会让人身心产生“痛并快乐着\"的类似感觉。当然,悲剧对读者生理上带来影响还有待于科学的佐证。但长期以来作者与读者对悲剧的追棒一直热度不减。
但是,任何一个文学种类的产生,都是需要一定的土壤,她的土壤就是现实生活。悲剧的产生,也不能例外。悲剧的产生,很大成份上是建立于基本现实的基础之上,进行高度提炼与概括的产物。这个就跟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了。西方的悲剧从古希腊开始,发展迄今己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悲剧盛产的这两千多年,一直伴随着西方人类历史普生大物的现实悲惨境遇。
期间也产生了许多闻名于世的悲剧大师。
但时代在变,人类发展至今,日新月异,全人类生活幸福指数明显大幅提高,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方向也呈现多元发展趋向。在最基本自由、生存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在精神寻求上开始多元化。比如猎奇、惊惊、愉悦、悬疑等。
悲剧 土壤的流失与文化需求多元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悲剧甚至正在逐步丧失自己的阵地。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便是佐证之一。《一九四二》或许算不上真正的悲剧,但至少偏于沉重,但既便是这样,也让许多观众感觉不堪重负,感觉沉闷。冯导也表示今后不再涉足此类题材。
所以说,故事的结局总是悲哀的,这个论断放当今时代环境背景,并不完全适合,这个是事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时间不断流逝,严格的说每个人都活在过去,所有的故事都是缅怀逝去的,怎能不悲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觉得需要看情况来说。
相对而言,中国更喜欢皆大欢喜的故事,中国人骨子里更喜欢奋斗波折之后好人得到妥善安置,希望故事印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中国重视中秋节,新年一样,团圆总是让人欢喜,当也有悲剧让人念念不忘,《红楼梦》就是代表。
但是,相对于结局而言,我觉得故事情节本身才是让人着迷的地方。如果红楼没有四大家族的兴衰,没有黛玉、宝玉、宝钗的三角恋,这个故事也无法丰满。
西方相较于东方更推崇悲剧。戏剧一直在西方文学市场上有着里程碑的作用,悲剧更是被奉为经典,这也许与西方追求缺憾美息息相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故事的结尾都是悲哀的?
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可以有很多的结尾。
或美好,或平淡,或悲哀,或绝望。
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去书写,和认同。
所有的结尾完全在于你怎样去看。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
我理解为,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
偶尔有一天,你喜欢上了一首歌,随时都在哼唱,你会发现周围也有人在哼唱。
所以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浑身充满负能量,因为当他是这样一个人时,他所关注的都是负能量的事情。
所以,关于结尾要看你自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悲剧的人生,因为我们终将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一无所有的来,一无所有的走,尽管过程有苦有甜,有幸福有痛苦,但大多数都是平淡无奇,甚至无聊乏味,但是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想过得精彩一点,尽量幸福快乐一点,这样才不会白来一趟,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虽然自己想过好日子,但是人类都有想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都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惨,这样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所以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作家们就会创造出一个个千古悲剧来让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谈论别人的凄惨结局,一边叹息怜悯故事中的人物,一边暗自庆幸自己比他好,比他幸福,这样的悲剧结局往往更能让人们记住故事情节,提高阅读量,作者也就达到了出名的目的,甚至因为一本书成为了世世代代流传的伟大作家,比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都是悲剧。
上一篇:秋季怎样防控猪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