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豫西调和豫东调对台谁结贏?
豫东,唱法,豫剧豫西调和豫东调对台谁结贏?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豫西调和豫东调对台谁结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豫西调是豫剧的一个流派,也称西府调。早年多在豫西山区以及洛阳一带演出,百姓称之为“靠山吼”。它由清乾隆年间朱仙镇蒋门的一支流传下来。在清光绪年间之前,豫西调和祥符调在板路、唱腔上基本相同,直到光绪末年才改唱“下五音”,和豫东的“上五音”唱法有了明显区别。自此,艺人们为了区别,把开封等地的上五音唱法称之为“豫东调”,洛阳一带的下五音唱法称之为“豫西调”、“西府调”。辛亥革命以后,为反映高亢、昂奋的激情,郑、洛一带的“高台班”开始往省会(开封)靠拢,同时也就开始了两大区域唱派的交流。
豫东调是以商丘为中心的一个豫剧支派,同山东梆子(高调梆子)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剧目基本相同,唱法多由大本腔(真嗓)改以二本腔(假嗓)为主。又称“下路调”或“东路调”。原来以商丘为中心,滥觞于虞(城)、夏(邑)、 太(康)、柘(城)、鹿(邑)、睢(州)、宁(陵)(俗称“外八处”)等 地的一种唱法。是豫剧流布地域最广的一个唱派。因在其发展史上流行区区域接近鲁西南,受山东梆子的影响, 其主要特征以“上五音”为主。“二本腔”(假嗓)演唱。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 拔、昂奋,原以本嗓“带喊儿”唱出,或称“腔儿”,“河南讴”之名实由此而出。
1924年到1933年,少数豫西调演员曾不断楔入“豫东”搭班,试行“火力侦察”,但效果均不理想。直到1935年周海水戏班二进开封,始真正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由于这次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又组织了包括张同庆、燕庚、周银聚、翟彦身、常香玉、汤兰香等名家在内的强大阵容;更重要的是:从社会背景看,由于时局逆转,广大群众中产生的悲观、失望,乃至愤慨情绪急待宣泄,于是很自然地也就接纳了这一流派,以“豫东”的慷慨、激昂,再辅之以“豫西”之深沉、悲壮,从艺术表现力方面讲,正如虎添翼,同时也是 “应运而生”适乎潮流之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十年代的这一交溶、结合,互相吸收,至八十年代便基本被以演员为中心的唱腔风格流派所代替,为河南豫剧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决定性的作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生应相惜,世人永相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豫东调可以说是正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