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的打更类似现代什么工作?
更夫,古代,子时古代的打更类似现代什么工作?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代计时
干支
古代中国人民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是现时的23点00分00秒至0点59分59秒,……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00分00秒至22点59分59秒。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00分00秒至8点59分59秒。
十二时段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比如“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00分00秒至0时59分59秒,“平旦”相当于寅时,就是3点00分00秒—4点59分59秒。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就是19点00分00秒至20点59分59秒。“人定”指的是21点00分00秒至22时59分59秒。
更点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先说“更”。古代中国人民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3点钟的时候。
再说“点”。“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漏刻
漏刻[1] 是古代的计时方法,“漏”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课文中出现的“漏刻”时间词语已非本意,只要“更点”的代名词而已。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
《谭嗣同》中“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现代常用的“刻不容缓”“一时三刻”等词语中的“刻”意思就更虚了。
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打更是古代民间的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的职业就是更夫,更夫俗称打更的,他们每天晚上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
在古代,民间很少会有钟表,缺少看时间的工具,晚上的报时就只能靠更夫。古时候晚上很少有文化娱乐生活,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就知道这个点应该做什么。
更夫除了报时之外报更的话语中要提醒民众防火防盗,打更同时还兼备巡视的工作,一旦发现火情盗贼也要及时报告,到最后一更也就是凌晨五点还要提醒大家起床。
放在今天应该是多种行业的结合体。
报时这个功能如今早已被电子产品替代了,人人都有的手机已经完全承担了报时的功能。
提醒民众防火防盗就像今天居委会的大妈,虽然絮叨但是贴心。
巡视功能就像警察,整年的劳累是为了守护一方平安。
提醒起床在今天实在找不出什么职业了,除了酒店的叫早服务其他地方也享受不到了这种待遇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