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少?
孔子,他的,论语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深?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开办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先河者。他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提倡的“温良恭俭让”的中华传统美德,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学以致用不拘泥书本知识,多次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他一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万世师表”。他的学生中最小的一个学生公孙龙,比孔子小53岁。他在总结前人的学说典章史籍的基础上,孔子耗尽心血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对上古传统文献的传承和丰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把他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整理成《论言弟子集》,也就是现在的《论语》,其书被奉为儒家之经典。
孔子的学问不仅体现在对“六经”修订和《论语》的字里行间里,还体现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及“因人施教”的教学过程中。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弟子颜回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者焉。”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颜回还说:能用世就行吾之道,不能用世就把宝藏在身,乐天知命,看来也只有我和你颜回才能做到。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用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同样的弟子,孔子回答各异,比如:端木赐,子贡问孔子:“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说: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由此观之。孔子学问到底有多深?不仅体现在他深谙《六经》的造诣里和记录他的言行和语录的《论语》中,更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注:图片引用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问的评价!
弟子的评价: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提倡学和思的结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是一代文学家,却影响中国几千年。他学识渊博,通古今,达人文。虽末从政,却周游列国,出谋划策。孔子只所以称之为圣人,是因其无所不知,其智慧达到登峰造极。因此,许多西方哲学家无不感概地说:当西方人追求生命至高点时,仰头一看,东方老人早已经坐到山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的学问总结为“仁”字,而“仁”同道家的“道”,佛家的“佛”所代表的意思,殊途而同归。
“仁”在孔子学问中,包含体相用三面,我们不谈体,因为谈不清楚,但是体却无处不在。《论语》八佾第三篇章中,提出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总结了礼,乐背后还有更核心的本质,就是“仁”的体。
通俗点讲:我们任何一个人外在表现的所有行为和现象,如果没有内心真正的修养做支撑,都可以说是“假”的。所以,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内圣外王等境界就应运而生了。
上一篇:婚礼上每对新娘新郎都要说话吗,如果新郎没话说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