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两万清军骑兵会惨败在5000英法联军手里?
联军,英法,清军为何两万清军骑兵会惨败在5000英法联军手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何两万清军骑兵会惨败在5000英法联军手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血肉之躯挡不住枪林炮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从提问中可以看出这是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而关于清军和联军在战斗中投入的兵力一直各不相同,不过清军的兵力的确是数倍于英法联军,且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那么为何清军会惨败在英法联军的手上呢?其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点。
首先,双方的战术与协同问题
先说清军方面,曾格林沁得知英法联军分三路进攻后,他也把军队分为东、西、南三路进行截杀。其中有近万名满、蒙马队部署在了八里桥一带。而战斗中曾格林沁的战术是以来自蒙古的马队作为先锋冲击联军,在正面冲击的同时,也在联军的两翼发起攻势。与此同时,清军将使用火炮进行轰击英法联军的阵地,以掩护冲锋的骑兵。
联军方面则是充分把己方的优势发挥,其大致过程就是先用康格里夫火箭犁地,再用火炮轰击,接着用步枪射击,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对冲锋的清军进行杀伤。最后全线进行反击。
其详细过程是,当清军冲锋到离联军大约为两公里距离的时候,首先就遭到了联军装备的康格里夫火箭的炮轰(康格里夫火箭虽然打步兵的效果一般,但轰击骑兵的效果却颇为可观)。当时,就在大量的蒙古骑兵有如排山倒海一般向联军冲击时,突然看见联军的阵地上烟尘四起,数不清的火箭弹带着红色的尾焰然后以令人感到惊颤的声音向正在冲锋的蒙古马队冲来。随后火箭落地发生爆炸,又在草地上燃起大火,这让大量的马匹受到了惊吓,而惊慌失措的骑兵们的队列很快发生混乱,战意与士气大减。
而当清军进攻到离联军约为一公里的时候,联军的阿姆斯特朗炮又对清军进行了轰击,导致清军密集的阵线混乱。而当清军冲锋到距离敌军阵地只有200米时,进攻的清军只剩下冲锋前的三成兵力。而联军又迅速使用手上的各种线膛枪射击。
当好不容易冲上来的清军发现,联军又以步兵密集火力和火炮发出的散弹对清军造成较大伤亡,随后清军又朝联军的左侧冲去,但左侧是英军的骑兵,随后以逸待劳的英军骑兵对残血的蒙古马队造成了巨大冲击,进行最后的补刀。
说到这,很多人都开始疑惑了,不是说清军方面有炮火支援吗,难道一发没打就跑了吗?其实清军的确是进行了炮火支援,但由于距离与判断问题,使清军的火炮没有对联军造成什么伤害。而清军的一轮炮火后,又暴露了自身的位置,使英法联军的炮兵迅速瞄准清军的炮兵阵地,并发起一轮猛轰,摧毁了清军炮兵阵地。这导致在前线冲锋的清军骑兵失去了炮兵的掩护,加之联军的装备与训练和指挥优势,使其成为联军的靶标。
当曾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对联军的冲锋失败后,英法联军又进行了反攻。其中南路的法军在科林诺的指挥下集中火力优势对八里桥上胜保所率领的清军欲意重大打击,随后法军与清军展开白刃战。清军愈加不利。
而此时的曾格林沁方面先前以为主攻八里桥方向的联军是西路的英军,但后来才发现是南路的法军。为了挽回劣势,就在胜保与南路的法军激战时,自己指挥马队穿插于英法联军的南路与西路之间,意图将敌军分割开来,以便各个击破。正当曾格林沁准备用步兵配合胜保围歼南路主攻八里桥的法军时,此时的胜保因中弹受伤而率军撤出战斗。曾格林沁的计划失败了。
尔后,曾格林沁又与西路的联军发生遭遇,但由与曾格林沁遭受到了英军的包抄,又无力分兵。再进行了激烈的厮杀后,曾格林沁眼见败局已定只好撤出战斗。最后联军伤亡仅50多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军在协同和指挥方面与联军有着较大的差异。
紧随其后,双方兵员水平的问题
这一块,我想大家都已心中有数,我就简单一提。不过至今,很多历史爱好者都“感觉”八里桥之战,清军投入的全是骑兵,但实际上八里桥之战,清军的步兵依然占了大头。虽说清军中的步兵也不乏一些精锐,但这些所谓的“精锐”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战力严重下降。而像胜保一部,其步兵在和法军的白刃战中居然处于明显的劣势,平均一名法军士兵在战斗中至少可以抗衡四名清军步兵。而清军的马队则是以来自蒙古的马队为主要力量。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倒还可圈可点。
而联军方面,当时的英法联军掺杂着大量的殖民地军队,比如英军中有相当多的印度人。但他们在战斗中的组织度与训练水平却仍要比清军高出不少。即便是士气,联军也绝不比清军差。
另外当时的英法两国也都经历了新战争模式下的克里米亚战争,已经开始适应了工业时代的战争模式。而对处于旧时代的清军,其结果就像历史上所发生的那样。
不过八里桥之战的结果,也并非清军损失过半或几乎全军覆没,而是损失三千多人后撤退了。
接着,双方装备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西方已经步入到工业时代,参与侵华战争的英国与法国武器装备也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当时英军手上已经开始装备现今的恩菲尔德步枪,而法军手上也有先进的米涅步枪。这两种枪皆属于线膛枪。有效射程也都达到了300米。
另外联军还装备了当时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该炮的最大射程也达到了四公里。远距离射击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平均一分钟一发,而较近距离可以做到平均每分钟三发。另外阿姆斯特朗炮也可以发射散弹。
而清军手上的火枪仍以鸟铳为主,其有效射程也只有一百来米。再就是装备了200多年的红夷大炮,虽然有过多次改进,但不曾有质的提升。而其有效射程仅为500米,使用的炮弹也是过时的实心弹丸。另外清军的装备中依然掺杂着弓箭等冷兵器。
可能有人会疑惑,英法联军手上的不也是前膛枪吗?话虽如此,但恩菲尔德步枪和米涅步枪可说是前膛枪时代的终极版本。其射程、威力、射速、精准度皆明显的强于清军手上装备的鸟铳。二者几乎是前装枪时代的巅峰之作。而在普奥战争中,装备米涅步枪的奥军甚至给已经装备后膛枪的普军以沉重打击。
最后
八里桥之战,可以说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军队进行的一次激烈碰撞。在战斗中,清军的表现不能说不英勇,特别是蒙古马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不服输的勇劲,让联军指挥官大加赞赏。不过八里桥之战还是反映出古代军队与近代军队在纪律、组织、训练和装备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