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如梦”观念的?
人生,人生如梦,无明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如梦”观念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如梦”观念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学作品中“人生如梦”是个形容词。这种观念是有深层次来源的。
佛门的《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世界的真实相,这可不是形容词,就是说我们这个眼见的世界实际上是如梦幻般地存在和显现的。比如我们都有过睡觉做梦的经历,在梦中,我们的身体没有这样的障碍,可以四处游荡。也可以更换各种梦的场景,随心所现,唯识所变。
在现实生活中,我有时候走在大街上,看着周围的人群活动的样子,忽然会有一种不真实感,这些人都十分怪异地左右动摇,身影看上去恍惚不清。
这在道家就如《道德经》中所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在这种带着别样光明的境界中,我能见到这多重世界各类形象。
至于文学作品中“人生如梦”的观念,多半是形容当事人面对世事变幻无常的内心情绪和抒发感叹,并不是真实描述如梦如幻的人和世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生确实一场梦,情嗔怒怨都多余。
我以为最好的人生,应该如同一颗草籽,随鸟粪落到哪片土地,就在哪片土地破土。喝露水,饮秋风,可以慢慢长大,也可以迎风拔高。可以半路夭折,也可以志在冲天。可以枝稀叶疏,也可以枝繁叶茂。
我以为最好的人生,是不必把自己当人。像个纯粹的动物,捕猎,交配,争夺,死去。没有所谓的阴谋诡计,也不在乎生死别离。
我以为最好的人生,就是活成植物的一个人。动也不能动,吃喝拉撒都由人,拒绝生长,放任衰老。即使有思想,也任其沦为无用之物。
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像动植物一般过完一生,他们生生造出了陆离世界,生生造出了尔虞我诈,生生造出了爱恨情愁。可是这本来一场春梦,你找个地方躺下,进入梦乡。冬天时,你仍然躺在原处。
千山万水都是假的,人来人往何曾有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人生如梦岀自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领悟,人生短短几十年,就像一场梦,虽然途中困难千回百转,但这又算得了什幺呢,这是一种豁然的情怀。
面对这梦一般短暂的人生,我们能拼搏,积极努力奋斗,不虚度年华努力向上,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积极的一面。
反之,如果人生在世,贪恋金钱和美色等,让人迷失了心智,丧失了本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到了临终,才会感叹人生一梦,红尘中留下了许多遗憾,到头来什幺也没留下。这是消极的。
因此,“人生一梦”我们在发出这样的感叹之后,我们才知道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创造一种有益于社会和家庭的价值,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人生于偶然而死于必然,所有欢笑所有泪水,所有期待所有失望,所有挣扎所有成功终将灰飞烟灭。文学做为人抒发人生观感的艺术形式,面对生死和爱这些永恒主题难免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
人生佷短,路却很长,山高水远路不平,心中有梦,天堑变通途,生命的悲凉也是诗情画意。
永陵宫门朝天开,
胡派舞影带日来。
梦魂常回仙踪地,
园林深深蝶绯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生如梦,不只是文学作品中的表述,而是人们对于人生的一种真实感悟。
人生在世,总是在现实与虚幻之中挣扎,而人生的虚幻感,也被古往今来的人们形容成了“梦”。
我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庄周梦蝶”。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意识到现实与虚幻的分离,写下梦蝶的故事。他说,我晚上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可是醒来的时候,我还是好好的一个人,我就犯糊涂了,不知道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
几乎每个人都会产生现实和虚幻的疏离感,庄子讲完这个故事,被后人大事推崇,延伸出“人生如梦”这个人生哲学。
一方面,岁月匆匆,人生不过百年。当我们不再年轻,步入中年、老年,日子过得是那样的快,什么也没有干,一天就过去了,一个月就过去了,一年、一辈子就过去了。我们回望流逝的光阴,都不明白时光为什么过得这么快,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我们就到了现在的年纪。
除了面对岁月的无奈、无力,另一方面,人生如梦有时候还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所有的不如意、不快,都能统统的消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