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缠论”那么难理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推崇缠中说缠?
理论,走势,中枢“缠论”那么难理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推崇缠中说缠?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西方理论实在令人不屑!这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史记》载齐之淳于髡即擅此术,只不过中国人叫\"滑稽\"″诡辨\"\"狡辩\"而已,亦有《鬼谷子》《墨子》《孟子》″余岂好辩,不得已而已矣\"。国人知识分子中有以外国月亮圆者,\"言必称希腊\"这在一百年前五四运动时期批臭的行为,今又沉渣泛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缠论是目前为止对股票实际交易的最为完备和系统的理论,各个概念之间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是一般散户投资者能目前能接触到,并可以通过坚持学习,最终不被市场所困的唯一有效理论。
缠论本身就是脱胎于市场波动本身,是让市场自身画地为牢的,市场如同果园,缠论教你什么果子成熟了,投资者只要按时采摘就行了。
无论是谁违背了缠论揭示下的市场框架本身都会被市场自身反噬,这才是牛逼理论的特征,好多人不懂是因为很难突破自我限制,困在所谓自我的所知法里面,而金刚经里点名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缠论本质是个陪练让投资者自身顿悟,融法与自身,灵活当下零向量根据市场当下随时反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缠论现有课程108课,缠师从2006年6月一直写到2008年8月,而后缠师不幸离世(网上众说纷纭,暂取这种说法),其课程就再也没能继续下去,故108课只是揭示了缠论的一部分内容,远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缠师也在文章中多次表示,有些问题还有待解决,例如关于“自相似性结构”的研究等。
由于课程并非按照学习顺序安排,以及前后个别矛盾和一些细节错误,使得整个理论较乱较杂且晦涩难懂,所以有必要对缠论整体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按照缠师的说法,以及我自身的体会,缠论主要分为两类:动力学与形态学。动力学主要包括:背驰(这是动力学里最基础的内容)、走势终完美(同属于形态学和动力学)、买卖点(一买卖点属于动力学内容)、区间套等。形态学主要包括:中枢(这是形态学里最基础的内容)、分型、笔、类笔、线段、买卖点(除一买卖点外)、走势类型、走势终完美、同级别分解等。
“形态学,从本质上就是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无须任何前提的。”(摘自72课《本ID已有课程的再梳理》)根据缠师的说法,缠论其实就是一套几何学。准确点说,就是一套几何构造学,走势是通过中枢不断构造出来的,或者按照缠师的说法,是一级级生长出来的,核心就是中枢,走势类型的演变和分辨,都需要依靠中枢,所以不明白中枢,缠论是无法入门的。
有很多人学缠论,纠结于笔、线段的划分和分型的判断,花费大量的精力讨论研究这个,则是缘木求鱼,方向搞错了。所以我比较推崇先学中枢,后学笔和线段(其实这两者也非常相近,因为本级别的线段,在更高一级别里,就可以看成是笔,这不仅对结果没有影响,而且还有很多便于判断之处,如果都按照缠师所说的使用线段来分析,那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只有死的份,关于这两者,以后会撰文详细阐述)至于其他的走势类型和同级别分解,则是中枢的衍生物而已。
接下来谈谈动力学,缠师在72课里也曾说过:“动力学,是属于物理范畴的,但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物理,物理的本质就是几何”;“任何涉及背驰的,都是动力学的范围,背驰是动力学的基本点之一”前一句话说明动力学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抓到买卖点而已,所以“光用形态学,就足以形成一套有效的操作体系”。后一句点出了动力学的核心是背驰概念,有些人理解了背驰,却总是遇到他们所谓的“背了又背”,“遇到了假背驰”;原因在哪里?很简单,因为他们只知道独立地去用背驰,忘记了形态学,既不知道当前走势类型,又把握不准级别,像个赌徒一样,看到背驰点就冲进去,如果一直这么操作下去,迟早被市场所淘汰。
所以,通过简单的剖析,就可以知道缠论动力学和形态学两者是构成理论的基石(均线,吻,女上位,男上位等概念与缠论完全无关,可以不用去看,阅读缠论,当从第15课开始),且形态学是根本,动力学是辅助。面对缠论如此复杂的理论体系,我们此刻也当明白,中枢与背驰是我们需要重点把握的两大概念,而且以中枢为先。
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他人的经验之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目前较为通用的学习路径。
一、学习导引(72课)
二、形态学
1. 中枢(17课、83课、18课、63课、20课、21课、35课、101课、102课、53课、56课),以上同时包含了跟中枢有关的三类买卖的分类判断,走势级别,走势终完美三大概念。建议先学中枢,再看分型、笔和线段,如果先学习分型、笔和线段,就会陷入它们而无法自拔,永远在里面转圈,直至丧失对缠论的信心。因为不了解不熟悉中枢和走势级别,就无法明白笔和线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相互转化规律,甚至后续衍生出的类笔、笔内背等概念的理解。
2. K线、分型、笔、线段和结合律(62课、65课、67课、69课、71课、77课、78课)这部分是绝大多数人最为晕头转向的地方,因为这里涉及了K线的包含处理、线段的划分、新笔旧笔的判断、中继分型的判断等一大堆麻烦事,而且其标准并非绝对客观统一,有时基本相同的两个走势,却可以有不同的判断结果,非常难以把握,必要时是需要带一些盘感的,所以这部分内容,我建议不用学太深入,点到即可,否则将会陷入怪圈无法自拔,同时也无需担心,因为后续的其他内容的学习,将会帮助你继续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
3. 同级别分解(33课、36课、38课、39课、40课),明白了中枢和笔、线段(线段的内容建议看过一遍,大致知道其判断的几条标准即可,即使无法判断,我们也可以通过级别的变化确定线段,所以这一块,可学可不学)后,可以更进一步学习同级别分解,同级别分解是很多人学习缠论中的瓶颈,始终无法突破,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级别、中枢之间的关系。理解了同级别分解,走势在你看来,就一下子变的非常简单,正如缠师所说的“就像看自己的掌纹一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