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心学里面说的致“良知”,这个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还是某个学派总结出来的理论?
良知,儒家,思想王阳明心学里面说的致“良知”,这个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还是某个学派总结出来的理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4,立论动机】
王学说以“心”为根基,创新儒家思想的直接原因,至少有三个:(1)在文化发展背景下,需要对古典思想和南宋理学思想做更新的理论建设,改变遗留的诸多缺陷。(2)看到佛道两家思想的先进性,以之嫁接改造儒家思想,完成三教文化的某种统一性使命。(3)佛家般若心思想比儒家传统的“人性思想”、南宋学派的“理性思想”有更精确的教育性,更能彻底揭示儒家的一切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有更高的指导性和智慧性。从王的生平史料看,痴迷“道佛学说”的此生喜好,也能印证这三点。如上述的,“良知“概念模仿道佛两家思想概念的痕迹很重。
【5,思想缺陷】
王学说的进步性体现在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上,但也明显削弱了孔孟原始思想的济世性,使“入世为主要特色“的学术主张趋向虚无性------这是嫁接道家思想(无为)和佛家大乘思想(空幻)的必然结果,最终在事实上终结了儒家教理的历史发展,导致明代之后至今,儒家学派的全面僵化停滞。如“良知“概念最终的中性和无性,其实就是道家的“道性“和佛家的“佛性“,归在了“非有非无“的含义上,为后人领悟儒家教育带来新的更大迷惑性,王的类似毛病还有很多。在这个意义上讲,王是儒家的罪人,而不是圣人,并非危言耸听。
总之,王学说对儒家思想的积极探索值得肯定,但如此照搬佛家思想改造传统儒家和南宋理学派的做法,未必是值得提倡的。佛教人士常痛斥王的理论是外道思想,搞成“四不像“,不入儒家正流,是有一定道理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善知恶是良知,善恶又是什么?
行为产生作用,用途决定价值。一件事都没能力产生影响,你能评定它的善恶吗?对于事物性质的评定,在于其产生的影响。
一件破事都产生不了影响,外人再怎么说破坏巨大、损失惊人。也不过那一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不会产生影响,那可不就是浮云嘛。
这也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我的见解,无作用产生无所谓善恶,无用途显现也无所谓价值。至于你要非说善恶,那是要动了,最细微的动作变化,不过就是一个念头的转变。事要产生作用才能定善恶,一个念头或积极或消极或不过瞎想。虽然一个意念不一定会产生影响来分善恶;但是反过来一件事已经产生善恶,那么一定动念了,都显露出了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了,说没动念是假话。所以“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的因果逻辑是“因为有善有恶所以判定念动了”而不是“念动了就一定有善有恶”。
四句教的良知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事情出现了推动力,产生了影响,这个影响有好有坏,有些影响有助于推动事情发展,有些影响会阻碍事情发展。我们一般不是习惯把对于推动发展的影响叫做善,把阻碍事情发展的影响叫做恶吗。至于这个事是什么事,就得看因何而动念了,这也是“人在事中磨”的本意。能够判定行为对于目标实现的善恶,就是一个良好的认知,因为人可以根据这个认知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良知是动作影响下的论证分析模型,不去实践、不产生有效的实际影响,人又如何能判定它良还是不良?人非生而知之,却不妨碍去认知、去感知。
四句教最后一句“行善去恶是格物”,换成白话就是说,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最后的目的不过是不产生对于目标方向没用(包括负面的)的影响。格物的含义换个词大家会很熟悉叫“出真知”。所以最后不过“知行合一”和“实践出真知”。
站在唯物观的立场,行为动作产生的影响是客观的,人的认知是主观的。要去找一个评价标准的话,尽量做到客观会好很多。良知不过在于人是否能客观的评价事情的影响,心学的格物在于我们是否能对于自己的做事方法做出最优的调整。人在事中磨,实践出真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良知当然是天生的,不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就算是坏人干坏事,他也知道他在做坏事。只不过做坏事对他有利。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坏事。他明知道自己在做坏事,所以说他才是坏人。他要是不知道自己在做坏事,那叫无心之错,不是坏人。弟子规里有两句话说得好,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意思就是说无心干坏事,那叫过错,有心干坏事那就是罪恶。什么叫有心?什么叫无心?我给大家出两个例子。抢银行,这就叫有心。开车不是故意的撞死人了,这就叫无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孟子》
一方面,良知是自存于心的道德或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则是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王阳明把“致良知”作为读书、修行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对“良知”的升华和高度概括,也是心学方法论——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理论,其“事上磨,事上练”的行为指导方针,则符合“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现代实践论思想原则,比起片面强调书籍权威经典的其它理论学说和一味禁锢内心或放纵内心的思想高明了不可以道里计。诸子百家于今大多沦为书架上的藏品,但可想见,千百年后,“致良知”仍将是指导人们成长的为学捷径,阳明心学仍将是傲立于人类思想领域的不朽篇章。
上一篇:iPhone 11不支持5G,苹果要如何与“华V”组合竞争全球市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