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心学里面说的致“良知”,这个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还是某个学派总结出来的理论?
良知,儒家,思想王阳明心学里面说的致“良知”,这个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还是某个学派总结出来的理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阳明心学里面说的致“良知”,这个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还是某个学派总结出来的理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心学里的致良知是与生倶来的东西,还是学派总结的理论?
所谓“良知”,儒家谓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此为儒学之道德神学观念,是形而上,玄虚的概念,其实是不存在的。
良知概念,出自孟子著述。他认为,人类有着共有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
他人为,人的善性是先天就有,与生倶来的,而非后天形成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四端,犹有四体。
孟子性善论构建了他的心性思想体系。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尧舜一样圣人的必要途径。所谓“尽心”,即把人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付之实践。
如此一来,孔学的仁,义,礼,智,等外学道德观念,与人之本心并为一体,成为人之本心的一部分,成为良知之孕基。
儒学至宋明,陆九渊来心学之基。他倡言: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六经皆我注角。完全抛弃客观世界,以自心为宇宙,以宇宙为自心,并宇宙与自心为一体。孔学的“六经”都成为心之所欲的注脚,其以心为天地之最,莫大于此。
至王阳明心学,发展陆氏主观唯心思想,将“心”与道德理念合而为一,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等观点,而“良知”成为这一心学体系之基础。
本来并不存在的良知,经王阳明禅宗思维扩展,成为天地间万物之本,万事之本,天地之本,宇宙之本。良知代替万物万事之道德,道理,成为世间知识的来源,其“以心代物”唯心唯神之哲学观念展于世人眼前,诚可叹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对以往的儒家概念“格物致知”等,都作了“改造”,不同于以往的解说。
良知,简单地比喻为“视力”,由于“使用习惯”问题,使得原有的视力下降,变成了有眼疾的,看不清了,像近视一样。
良知,是“内观”的能力。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表示经常自我反醒。而良知比“反省”要求高,不要“事后诸葛亮”事后才后悔,而是要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即能内观,即能分辩善恶,这才是良知。才能“格物”(为善去恶)。
良知需要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时时内观自己的念头,清楚自己的念头来龙去脉,必竟王阳明是儒释道都去深入学习实践的人。
良知,一方面强调内观的感知能力,一方面强调知识的有效性,正确的认知才能转化为行动。
比如,真正知道抽烟不好,就能轻易戒掉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对他自己的学说有四句话总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此可见,“良知”在阳明心学里并非与生俱来的东西,良知只是孔孟儒学认为人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
人性到底为善还是为恶在中华文化里争论了几千年,有性本善论、性本恶论、性无善无恶论。孔孟认为性本善,为避免后天沾染恶习故而只要不断学习修身,就可以了。荀子认为性本恶,故而必须要采用强力手段加以矫正,故而其弟子韩非子、李斯成了法家代表!
而王阳明则认为人性本无善无恶,人之所以产生善念、恶念都是因为人后天的意念在动。因意念动了可能干好事也可能干坏事,怎么办?
一是通过学习,以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就是认识到什么是良知;
二是通过格物去探究事物的规律法则,然后遵循这些规律法则就可以只做好事而避免做坏事,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楼主好!这是考证问题,可查下公开的研究文库,已有古今大量文献成果,直接答过,比较可靠。简介些看问题的方法,供参考。
【1,渊源性】
王学说继承了南宋以来理学派的“天理”哲学观,以“心“为支点,重新定义和概括了儒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尤其是拓展了传统的“以孝忠为主线的修身济世”等内容,最终完成了儒家新派的哲学构建------这是对其学术思想的基本历史定位。所以,从孔子原始的儒家思想、孟子发展了的儒家济世思想,再到西汉统治特色的集权儒家思想、南宋理教特色的儒家思想等多个方面,探寻王学术思想观点的历史依据,包括“良知“理念的溯源性,是个常用方法。
【2,传承性】
王学说明显以陆九渊的新理学思想为指导,从哲学层面修正和完善了南宋理学派的“天理学说”,将“理”的内涵更明确地指向了“心”,实质也是对古典传统儒家核心的“人性论”思想的重新表述,因为“人性即人心”。同理,由此引出的“良知“概念,其内容也就是南宋理学思想的变种;只要理清程朱陆王等四人观点的逻辑关系,不难找到对应的学术起点。
【3,特色性】
比较之下,王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四个:(1)佛家色彩浓厚。王的所有理念背后都有佛学大乘教“般若思想”的特征,因为般若是心的妙用。显然,王是受到佛教的文化熏陶,如“良知“概念,其实是佛学的“般若性”。(2)从哲学层面,改造和概括孔孟的原始儒家思想。最早的儒家思想还是较低的“术”层面,偏重实用性,而立论高度不够。南宋理学派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发展到王时,基本完成了这项“理“层面的创建工作。如良知概念,其实是孔孟学说“仁爱“的同义词。(3)与南宋理学派的“理“主张一样,吸取了道家的哲学思想,提出“心”主张,将理论基础从玄幻的“天理”具体为更普遍明确的“人心”。其实,理是“道”的别名,心也是“道”的别名,良知还是“道”的别名。(4)借用道家的矛盾思想,突出强调儒家教育思想本有的圆满性。如良知是与恶知对立的概念,也就是心的“善用和恶用”。人只要在心行上改造自我,先去恶奉善,最终能恢复“无善恶的圆满心”,则传统的“修齐治平”理想才能实现,且人人天然就有这个能力。所以,王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某种集大成的特征,也可说成是“大杂烩”,在历史上的争议很大。
上一篇:iPhone 11不支持5G,苹果要如何与“华V”组合竞争全球市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