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弟子规》你怎么理解百善孝为先?
父母,的人,晚辈《弟子规》你怎么理解百善孝为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大地大,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大!一个人,如果连恩大如天的父母都不能孝养,还会对朋友真心相待吗?不孝之人不可为友,应当远离!孝养父母是无条件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是凡人,也会有过错。如果世人都能以父母有过为由不孝敬父母,天下还有谁孝顺父母?所以就这个角度而言,"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百善孝为先是农耕为主的中国传统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对子孙的基本要求和愿望!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生存竞争加剧、物质至上导致道德下滑,百善之中的孝道观念从自觉、自动自发变为了要靠外力制约、甚至是法律来约束,这不能不说是发展中的遗憾!
这种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不知何为孝:孝字最早见于商代,是一个会意字,金文中的孝字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而不是现在年轻人仅仅给点经济上的支助而少于陪伴。
二、儿行千里母担忧,孝在自己成长的年月,更离不开父母的牵挂。因此工作在外、求学在外首先我要自律,不违法、不作奸犯科、不做有损父母期望和名声的事情,经常性的一封家书报平安、电话中嘘寒问暖、适龄婚配、生子嗣等都是不让父母担心、也是孝的主要表现。现在仍然有许多青年朋友出门不言语、回家不吭声、甚至数月也杳无音信,看似不拖累父母,实际上也是不孝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弟子规》里要要求百善孝为先呢?弟子归中说“首孝悌、次谨信”。孝就是孝敬父母、悌就是友爱兄弟。孝悌不易分!因为:
一、孝为先是基本伦理,有父母才有子女,父母有生而养的义务,子女必然要行敬与孝的责任。敬父母、爱兄弟,是维持家庭这个社会单位和谐、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基础。
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明确了子女在社会中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才能由此发心和周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激发并形成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成为一个心底正直善良、乐于奉献、情操高尚的人!
三、只有心中有父母、友爱兄弟才能家庭和谐,所谓“家和万事兴”,才能有“百善”。百善能单纯理解为善良,而是在德的滋养下万事皆顺、厚德载物。
四、只有孝敬父母为先,才能从心底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乐善好施、团结他人,做一个出色的中国人,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奉献身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来回答,首先“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是出自清代的《围炉夜话》,并非出自儒家文献。 在真正的传统观念里,“孝”是理性的。《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不是“孝”,是说人首先要爱自己然后爱父母兄弟再爱无血缘关系的人,“孝”只是一个推己及人的必要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我觉得人,生活在世上最大的恩人就是它们的父母,他们给了你生命,并且把你抚养成人。所以,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那么世界上还有谁比父母的恩情更大呢?所以,要远离不孝之人,你给他的永远不可能超过他的父母,他连父母都不知感恩,怎么可能拿你当回事呢?无非是一时的利用你,骗骗你而已。 连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效忠于国家呢?所以,自古代用人都以孝为先。这是人心问题,不用怀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