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秋佳节来临,大家秀一下关于中秋的诗词?
中秋,明月,水调歌头中秋佳节来临,大家秀一下关于中秋的诗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秋佳节来临,大家秀一下关于中秋的诗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秋颂:
泽孚/诗
九月菊花黄,
金秋瓜果香。
虽犹叶枯凋,
但爱醉风光。
※※
中秋情
十五月儿圆,
望月牵情思。
自古亲意酽,
又谁不眷恋。
祝大家中秋节团团圆圆,快快乐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我前两天的即兴赋就的小诗两首一、月临中秋云中藏,
细雨霏霏意茫茫,
秋黄粮丰喜在望;
归乡匆匆途张张。
二、爹娘倚门遮眼膛,
盘子算女早扫炕,
携要挒子重裹装;
佳节陪堂明月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秋月色分外明,风遂流云格外清。
嫦娥广寒宫难耐,偷下凡间度夜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李峤一一中秋夜二首(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如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圆月升上寒空,世人都说在任何地方看见的月亮都是相同的,但哪里知道千里之外,就没有疾风暴雨遮当住这圆月呢
这首诗以咏中秋月为题,说明世事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定的哲理。一般都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里却反用其意,构思新巧。
2,苏轼一一中秋月。
幕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708),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与弟苏辙(子由)中秋夜同赏月而作。前两句写景,薄暮时候的云,因风吹散,明月溢出清寒的光辉,碧天银汉,寂然无声,明月转升于天际,如晶莹的玉盘。后两句抒怀:有生以来,难得有今夜如此月色,人生几见月当头,多么值得珍惜。不知眀年的中秋之夜,是否还有此明月,自己又能在何处观赏到它呢?反映出因人生聚散无常,转徙不定引发的无限感慨。
3,李朴一一中秋。
皓魄当天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问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本诗描写的是中秋的皓月,首先写中秋之夜,皓月临空,圆如宝镜:万籁无声,一片寂静。次联写月亮平分秋色,照耀千里。第三联从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而展开联想,进一步烘托月明如昼的美景。最后一联驰骋想象,表达了诗人登天界、游银河的浪漫理想。
4,樊增祥一一中秋夜无月。
亘古清光彻九州,今夜烟雾锁琼楼。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自古以来月光就照彻神州大地,今夜的烟雾缭绕楼台不要怕烟雾遮住了山河风景,其实月下山河的影子更让人愁思不断。
中秋无月,本是诗人伤感之时。然诗人以无月适可不见河山形影,不致引发愁思,造想奇妙另辟蹊径。
5,黃遵宪一一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登程见月四回明,归舟已历三千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只作寻常数圆缺。舟师捧盘登舵搂,船与天汉同西流,。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祗增人愁。此外同舟下床客,梦中暂免供人役,沉沉千蚁趋黑甜,交臂横肱睡狼藉。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一轮悬空一轮转,徘徊独作巡檐行。我随船去月随身,月不离我情倍亲。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举头西指云深处,下有人家亿万户,几家儿女怨别离,几处楼台作歌舞,悲欢离合虽不同,四亿万众同秋中。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蓬。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竟渡大瀛海。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禹迹不到夏时改,我游所历殊未穷。九州脚底大球背,天湖置我于此中?异时汗漫安所抵,搔首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
【说明】
诗的开头十二句为第一段。先写中秋夜色的优美:海波连天,朗月团圆,光照船尾,清辉四泻。"登程见月四回明"是说旧历八月十二离美,在船上呆了四天,行程已历三千。接着笔锋流转,八月十五世界上到处都能看见圆月,但中秋却不是各国共有的节日,欢美纪历也有不同,对于月亮并无特殊感受,只不过数数圆缺而已。从"舟师捧盘"到"对影成三人"是第二段,笔锋进入船内,描写了三种人。舵手和醉酒的白种人都一笔带过,重点是"下床客"。既刻划了劳工酣睡时的形象,又对他们卑贱的地位,苦难的境遇表示了深切同情。同胞的受苦使人愁叹,随着夜静更深,作者赏月的兴致逐渐收敛,转入一种深沉的思绪。对此佳节良宵诗人不能成寐,徘徊独行,把月亮当成知心伴侣。第三段由"举头西指"到最后,都是抒写复杂的心情。先是总论云深月下,亿万人家苦乐辛甜,离合悲欢各有不同,然后说自己孤悬海外已有十载,由见月思乡联想到曾游历西方世界,浮想联翩,心意不定,以致倚栏不眠,直到朝霞变红,晓日东升。
由于是望月作歌,全诗都以月亮为中心即景抒情。但是作者没有因袭古人中秋赏月的老套子,写了在新时代生活产生的新思想,开辟了新意境。黄遵宪学习了李白、苏轼的风格、笔法,却又有发展和创造。他采用李白巜月下独酌》中的成句,化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后半阙的某些思想,但销融了李白、苏轼那种孤独,感伤情绪。诗人身为外交官,接触了西方的科学文化,不仅把东西方昼夜不同,历法有别,一一写进诗内,而且站在圆形地球的一个位置上提出问题。这就屏弃了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旧文人的陈腔滥调,给诗歌注入了新血液,起到了开通民智,开创新风的进步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