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什么有人说热不起来?
作品,文学,文学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什么有人说热不起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过日子要紧,谁还关心这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无法超越前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穆斯林的葬礼》《解密》《钟鼓楼》《秦腔》,随便一本碾压第十届全部作品。
以上列举的这些作品,都是中国文学黄金年代里的集大成者。现在则是文学的衰败与转型期!因为现在的文学已经被社会边缘化。究其原因,在于写作的模式、体裁,甚至内容都已固化,语言节奏、写作手法,皆是是翻译体,主要作家的格局又都小众,且年龄偏大,跟不上时代的主流与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好的作品要说人话。
说人话的作品一定会得到人们的喜爱。
一个不好的作品是不说人话的,
不说人话,当然无人问津。
因为人们还是爱听说人话的作品。
茅盾文学奖无人问津,
那肯定是没说人话了。
茅盾文学奖要是评不说人话奖,
那倒是名副其实。
无可指责。
可茅盾文学奖奖自称是评说人话作品。
那就有问题了。
一个自称评说人话奖的机构评出了不说人话的作品。
说明是挂羊头卖狗肉了。
所以,挂羊头就说是卖羊肉。
千万别说是卖狗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疫情中,不能谈“热”,更不能“发热”。如今,关乎全民的过年都没啥“年味儿”了,一个颁发过N多次、争议很大的纯文学奖能有多热呢?所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热不起来,这样说,有道理。
先看看是那几部长篇小说获奖?
1、《人世间》(梁晓声著)
《人世间》(三卷本)是著名作家梁晓声2017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小说系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
曾经作为知青小说家的梁晓声,他的代表作《雪城》(上、下册)影响很大,被拍成电视连续剧,1988年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这部《人世间》网上评价很高,社会影响力应该不会超过《雪城》。
2、《牵风记》(徐怀中著)
徐怀中是著名的军旅作家、莫言的老师。该小说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讲述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却在19岁不幸牺牲的壮烈故事。小说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
3、《北上》(徐则臣著)
大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本书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4、《主角》(陈彦著)
演员有多种,戏曲演员不像喜剧演员,一般大家都不太熟。小说讲的是戏曲演员的故事,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
5、《应物兄》(李洱著)
曾经在高校任教、如今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李洱对知识分子题材很熟悉,在这部书里,他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录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作为俗人的知识分子的日常。
以上五部小说, 题材多样,难以一概而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名家新作,其中有一位还是90岁高龄的老作家。
茅盾文学奖不是作家终身成就奖,而是作品奖,如果把它弄成为名家锦上添花的摆设,意义就不大了。我心里不免犯嘀咕:它们能有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那么高的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热度,这仅是相对而言,纯文学与现今流行的网络文学相比,确实没有热度,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的繁荣相比,更没有热度可言,但其实这是文学回归理性的表现,纯文学何去何从,在新形势下有关纯文学边缘化的讨论,一直在持续,要突破固有的樊囿,虽然艰难,但不是没有希望。第十届茅奖揭晓,有些书在书店脱销这也是事实,网络书店的销量也直线上升,这应该是一种获奖效应,但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许多人迫于工作生活压力,没有时间去欣赏这些作品,另一方面,许多作品与读者渐行渐远,执著地表现个人创新而忽视了读者的感受,纵观一至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结果,弊端丛生:如许多优秀作品落选而平庸作品入选;官员作家的获奖;对著名作家照顾性获奖;每届都有5部左右获奖,违背宁缺毋滥原则;40岁古华第一届获奖,二到十届竟没有打破这一年龄记录,若说没有论资排辈也难以自圆其说。
当今长篇小说中,使读者读了一遍还想读二遍三遍的作品并不多,而表现当今现实的作品则更少,要改变这一现象,靠几个奖项是不够的,但如果奖项缺乏公平公正,读者也会远离"热度"。
上一篇:钱到底有多重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