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如何判断善与不善?
良知,正心,格物致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如何判断善与不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如何判断善与不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先生邀请!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煮无私,善者谦逊,善者礼敬,善者仁义、善者给予,善者孝悌,善者宽容,善者利他,善者大德,善者君子也。
不善者自私、不善者恶言恶语、不善者不孝,不善者唯利是图,不善者见利忘义,不善者虚伪,不善者狭隘,不善者唯我独尊,不善者利己,不善者俗人也。
这个世界不只存在善与不善,还存在一种介于善与不善之间的伪善,伪善只有一个目的,看似与善有关,实则属于恶。谢谢!祝健康快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我也曾经为此事而迷惑,
甚至一度认为社会有问题,
洁白无瑕的思维得不到释放,
后来我明白书中事项仅是理想,
现实有他存在的现实逻辑,
于是,
大胆总结了个人的善恶观(请各位先生指正):
① 利人利己是大善
② 利人不损己、或利人损己是中善
③ 损人不利己是大不善
④损人利己是大不善
重点解释①与④
如上所说,现实不是书本,社会必须有自身的运行机制。
1、利人利己才能真正变成众人的动力,惠普苍生,只有一个雷锋是不够的。
2、损人不利已,这种害己的缺德事情都干得出来,肯定是大不善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妇孺皆知。但知道归知道,真正找到善与不善,何以从之,何以改之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一个儒学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用儒学的观点来分析它。
在《大学》中为我们列出了“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展开,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平天下的起点。而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事物的是与非,对与错,并依照对的事情实实落落的做下去。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方法来判断善与不善。
我们首先要明白,每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事物的判断都有可能不同,所以善与不善不在事物本身,而是在判断者自己心中。那么判断善与不善就必须先要做到自己诚意正心,只有自己心正,其判断才能正,才能正确的找到善与不善。
如何以正心来判断善与不善,明代大儒王守仁告诉我们:致良知。
明代大儒王守仁曾说过,我们的良知其实就是一个是非之心。
我们自身的良知自然而然的具有对善恶是非的判断能力,我们的良知本来是存在的,它是自知的,自明的。
孟子说:人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
但是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欲,我们内心的良知会渐渐受到蒙蔽,从而使我们在判断事物的是非时偏移了方向,对善与不善的确定或模糊不清,或偏执固执。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良知,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德、至善,就成了判断善与不善的问题关键。
王守仁告诉我们,找到良知的过程,实则就是屏蔽物欲的过程。凡遇到事物来临之时,要依着事理去用心体悟,找到内心中的私欲屏蔽掉,然后觉得道理都在事物之中,也就离自身的良知不远了。
屏蔽私欲,找到良知,也就是找到一个正确的标准,才能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而后确定何以从之,何以改之。
这是一个内心的领悟过程,是一个内心修行的磨炼。先要做到自己正心,再去格物致知,遵寻良知找寻善与不善,找到了善与不善,要切实的落实下去,善就要从之,不善要引以为戒。这实际上就是王守仁所说的致良知的过程。
孔子的这句话虽然妇孺皆知,但真正判断善与不善,何以从之,何以改之,实则是个非常难回答的哲学问题,善与不善的判断是一个价值判断,找寻自身的良知,以良知来判断善要存,不善要去,这是工夫,要在事上炼,只有在事上不断磨炼自己才能更容易的找出善与不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