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用你的理解你的语言描述孔子?
孔子,他的,思想如何用你的理解你的语言描述孔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并不存在儒法之争,法律和道德教育是社会的两大支柱,不存在进行了道德教育就可废除法律的可能,所谓的儒法之争是现代学者的偏见,在孔子一生所记录的言论并没有言及存在一个不需法律的社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你对统治阶级有意见的时候,想推翻它,这个时候的孔子思想是错误的!当你当了统治阶级的时候,孔子的思想是正确的!由此看来,历史上的英雄都是愚忠,能和统治阶级作斗争的才是好人!孔子的君君臣臣阶级划分,要忠于皇上的思想和宋江诏安,效忠皇上一样,是错误的!毛主席为什么批孔,批宋江?原因就在这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丘思想,伟大。伟大到一万之后,所有人性进化的必然。儒家的忠孝,礼智仁义信,都是人性进化区别于动物性的必然。当今的有些人,盲目崇拜科技的先进发达,却忘了人性的善恶才是真正进步发达。如果是希特勒首先掌握发明使用原子弹,世界会是什么样?孔子的伟大就是让人性理智和仁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夫子,斯人也。在乱世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理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多人理解孔子提倡的“礼”是数千年来,上层阶级统治社会的手段工具。没错,但这是被统治者断章取义出来的,又或者说后世学儒之辈为适应权力社会使“礼”的含义变了味,甚至可以说,接递火种的人隔了太多代,隔些年月就能出一些代表人物,整个对古人对老先生“唯”“诺”氛围又缺少对这些代表人物的质疑,就好比现在的学生课文,有些注释牵强到很难跟生活以及层次对应起来,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记得那时候上学让我们考试时填的意思是,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也是很开心的。虽然解释还是很阳光的,欢迎老朋友,重友谊,也是要让小朋友们知道的道理。但细想一下这是孔子当时所想要表达的吗?你要知道,当时是诸侯割据,各地统治者尝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方式,去治理自己的地盘,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对文明大反思、大讨论、大进步的局面。而当时,不像现在,有QQ,有微信,有email,人和人之间随时可以交流。借用前段时间朋友圈很火的一句话“以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时候也是这样啊,孔子所有言论不可能生来就有,那是需要生活的经历去总结的,而生活的经历,就是在与形形色色的人与物的接触中,得出来的见解。所以有朋自远方来的这个朋,应该是带给孔子新的认知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当时有个人去秦国、楚国旅游回来了,孔子就问他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文化怎么样?那人说秦国那地儿太穷了,他们的管理和人文思想跟蛮夷一样...P.S那时候商鞅还没出生,秦国还没有改革开放。.楚国那里生活条件好啊,他们那边种水稻的方式比我们种大麦子先进多了.,他们那边还提倡百姓学习,服兵役的方式也好.......’世界那么大,孔子不可能都走走,所以有个能给他带来外面世界信息,或者更深层次说,与他有不同见解的人跟他交流,他是很开心的。
由于社会礼法的约束,加之对古之圣人的盲目崇拜,就这样“礼”更多的象征了朝堂之上的君臣之礼,若大家都心地纯正,本也无大碍,反而对管理国家的秩序有益,国家有秩序,虽没有人人平等那一套,但受益的还是百姓。但往往被引圣人之言,有所用途之辈,拿其中有些作为迫害直言善谏的忠良的说辞,这才使得“礼”沦为工具。
而孔子修身,用礼来约束自己作为人的野性欲望,因为人是从动物变来的,那时候孔子没读过达尔文的书,事先不知道人是猴子变来的,那个年月,大多应该都认为华夏炎黄的天人血脉吧,但孔子还是能知道作为人肉身的本性欲望,所以用一些人该有的文明素质约束自己,称之为“礼。”,这是孔子为了更进一步的悟道,同时也为了体现文明人应该有的素质修养。本身呢,这个可以作为自我约束放在孔子内心的。但后面孔子有了追随者,孔子呢也看这些人挺好的,那就大家一起讲文明吧、悟人生吧,要教给徒弟们,那就会有语言上的传输,有了语言上的教导,必然会有人提炼成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传播。有了传播就形成了派系。所以论语不是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说的,是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一群人的价值观。再到后面,人没了,文字还在,传到后世,文字要理解,与那个人读了多少书,多少智商无关。跟那个人经历有关,那个人小时候受穷,就容易没有家风家教,长大了较其他有家风家世的小朋友会自私一点,那么大人读的大道文学多半是用于功名利禄的手段工具。所以我觉得吧,孔子提倡的礼,是他自己修身悟道和教给那一些追随自己的人修身悟道的方法之一吧,就是说约束野性欲望(self-control),让内心清净。
另外,所谓的孔子”沐浴而朝”,并非顽愚守旧的行径,那是孔子在那个时势下的愿景,就跟道家的无为而治一样的道理,道家讲究人人自我修行,自我清净,天下就太平了,但是道家这就不管是时势风头上那些追求统治的利益阶层,还是人性本身的兽性而言,很难,少数人做到自我清净是难以做到天下大同的。前面说孔子也讲求自我约束,但孔子又想顺应时势,以相对符合统治阶级需求的方式,又能让百姓以礼来自我约束的方式,让统治阶级来推行自身的理论,岂不是阻力更小?因为任何时代,首先满足一个东西的生存,再考虑发展,不是吗?所以,儒家也断了些时日,只能说秦时期,法家更符合统治阶层的需求。说到这些文人志士的境界在哪?就是让你一生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有所解惑时或者相互与你自身的生活印证,这又跟三藏去天竺取经,想以经书普度世人是一个意思。初衷是想让你在有困惑时过的也好一点罢了。关于其中掺杂政治目的的就不细说了,那个脑洞可以很大,估计连谷歌的alpha go也计算不出其中各类对后世造成的可能性。就是那个‘’如果‘’。
上一篇:现在年轻人炒鞋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