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用你的理解你的语言描述孔子?
孔子,他的,思想如何用你的理解你的语言描述孔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用你的理解你的语言描述孔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是位多才多艺且在教育模式上勇于创新的“网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新理念,让天下平民草根子弟看到了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并因此吸引了社会各阶层众多“粉丝”。孔子的思想在传扬过程中,逐渐被后世的主流统治阶层所接受,孔子也因此被后人一步步推上了“圣人”的神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是一代圣贤万世师表。他倡导的就是忠孝礼仪,道德圣贤,三纲五常,温良恭俭让等等。这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文明社会也得培养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做一个谦谦君子。容人容事。俗话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有爱才是大丈夫。对党国要忠,对父母要孝,忠孝两全最好。即使难以两全也是可以兼顾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用事实说话的都是喷子。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剩人的所作所为,再来评价不迟。
不管什么宗教,以思想和礼为名杀人都是邪教。孔子诛少正卯,就是以思想罪和文字狱来杀人!
从孔子时代起,儒家所克己复的礼就是吃人的,在夹谷之会时,孔子就以不符合礼节腰斩演员。
可以证明,孔子就是一位邪教教主。
蠕家以“忠”自诩,孔孟盛赞伯夷、叔齐宁死不事二主的高风亮节。但孔子却一生跑官要官,谁给官就愿意跟谁干。为此还不惜跟他自己以前所抨击的“反臣贼子”勾结。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佛肸召,子欲往。可这两都是搞叛乱的货啊。蠕家不是提倡“忠”的吗?!
蠕家最好说“仁”,但孔子认为用陶俑而非人殉就是礼崩乐坏;人殉制度断断续续一直到明朝晚期,也没见蠕家建议皇帝废除或改用陶俑。这叫“仁”吗?孔子没做过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不但自己不做,还对做好事的人冷嘲热讽、打击干涉。
蠕家爱标榜“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孔儒们提倡的,但孔子的后人在历次朝代改换甚至日本侵华时都大批与侵略者合作,当了汉奸!这叫“义”吗?
蠕家最看重“礼”。当时孔子坚持周礼规定的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三年,而宰我偏偏就说三年之丧也太长了——你看老师你经常要我们维护礼乐,可我们三年都要披麻戴孝,什么事都不能干,那谁去维护礼乐呢?这样下去不是礼崩乐坏了吗?所以要我看守上一年就可以。孔子目瞪狗呆,无言以对。宰我出去后,孔子大骂宰我是小人。这种当面不说,背后骂人的人是不是“至圣先师”?!
现在新蠕家们出来坑蒙拐骗的多了,坚持丧期三年的有吗?爹三年娘三年,老婆三年儿三年,蠕家们这辈子只剩哭丧了!
孔子眼里女人不算人,我不知道蠕家信徒们是什么生的。
我不知道圣人的定义是什么,也不知道圣人的标准是什么。但我知道,中国需要的不是圣人,而是有独立人格的公民。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仅仅因为几句正确的废话、自相矛盾的瞎话,就把一个长期跑官要官,无官可做才办培训班赚钱的人奉为圣人?难道中国人的人格、智力、思想、能力、鉴别水平就如此低劣吗?
只是因为封建统治者,可以拿他来愚民,让人民恪守等级尊卑,对皇权三跪九叩,于是,他被捧成圣人,还能被传承至今。说起来,真是中国人的悲哀,一种羞辱。
世道变坏是从把孔子捧为圣人开始的。他如果能算至圣的话,那我就是活佛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回答(原创首发):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出身贫寒,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还未成年,又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命的人,又受人鄙视。他发奋图强,成长为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博闻强记,知识渊博,对当时的天时、地里、社会几乎是无不知晓,具有熟练掌握射箭奏乐等技艺,是个“天才”式的人物。他有极高的政治才能和组织管管能力,能将一个“国”,不出一年治理到路不拾遗的和诣程度。
他的政治主张,是恢复周朝分封制的政治体制,梦想以三年的时间再建立一个东周。当时,这种政治体制已分崩离析,周室式微,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都想将周朝廷取而代之。分封制已被历史淘汰,恢复它无异于开历史倒车,根本行不通的。既使他有极高的政治才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加之有人嫉妒,各诸侯国都不用他,他只好退而整理编辑历史典籍和招徒教育教学。
他自已没有著作,《论语》是他的弟子根据他生前的言论汇编而成的一本“语录体”的书籍,对我国历史发展影响巨大。根据他“述而不作”的治学原则,这部书并非是他本人的创造,而是对先世学说的,特别是对周公学说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终极”意义。
作为教育家,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那个等级森严,人民群众没有教育权的社会,他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是极其可贵的,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的对知识的渴求和推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提出的“学而时习之,”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荐的。
上一篇:现在年轻人炒鞋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