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紧接着奥迪以后可能将装上比亚迪电池的消息,为什么还有一些网友觉得国产车始终低合资车一个档次呢?
比亚迪,奥迪,国产车紧接着奥迪以后可能将装上比亚迪电池的消息,为什么还有一些网友觉得国产车始终低合资车一个档次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不好意思,您的奥迪以后将装上比亚迪电池,这是接丰田,奔驰,另一个高端品牌再次相信我们国产的比亚迪的电池制造能力。
但是为什么中国还有那么多网友觉得我们国产车始终低合资车一个档次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买车用车,了解汽车行业内幕,平行进口车报价,请关注“车兔宝”,私信必回,24小时做你的私人汽车分析师---车兔宝,天津最靠谱的“途乐”专卖大本家)
这是两个领域的事情,虽然有些关系,但是并不足以说明车如何如何,奥迪等品牌虽为合资,但是毕竟汽车发展历史在那里了,直接说短时期赶超是不现实的,但是现在国产车的质量确实不可同日而比,以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为例,吊打百分之80的新能源电动车没有任何问题。
其实这几年国产车也是在逐渐的发展的,就像是奇瑞的发展就已经很不错了,甚至比起一些合资车,功能性要更好。而且国产车的设备也是很齐全,像是什么电吸尾门之类高大上的设备都开始出现在了国产车上。至于低配的合资车,这些设备就很少见了。所以说,光是从设备上就能看出两者的差距。怪不得不少网友都表示,被人套路了。
其实不少人对于国产车的坏印象,主要还是来源于发动机。国内的发动机比不上国外的,这也让不少人直接就拉低了国产车的印象分。而合资车虽然是中外合资的,但是国外至少也提供了技术所以不少人对于合资车的印象还是不错的。不过现在国内的发动机发展也是相当不错的。就拿奇瑞来说,现在奇瑞已经意识到国内在发动机上的弱势地位,于是开始研制性能比较好的发动机,结果也是喜人的。
还有些人可能觉得,国产车就是处在一个低端产品的范围内,在同样的价格上,觉得还是合资车显得比较高端。其实也不是这样。至少现在低配的合资车是远远比不上高配的国产车的。国产车可能在一些硬件上却是比不上合资车,但是国产车的保修期比较长。相对于合资车的保修期,国产车的保修期还是很不错,这样车子就算出了问题,在家门口就能修,比起合资车要强不少。
而且国产车的配置升级的种类也有不少,就比如GPS、全景车窗等等,可以说,合资车在这方面是远远比不上国产车的。国产车的这种配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带来更好的体验。其实买车主要还是看个人,你觉得支持国产车,又比较享受高配置的话,那么国产车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奥迪车装上比亚迪电池,并不能说明比亚迪的造车水平赶上奥迪,只能说明比亚迪的电池水平比较高。而且现在的现实是,就奥迪来说,很多网友感觉比亚迪高的不止一个档次,可能高了两到三个档次。
汽车制造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不能说只匹配了一个电池系统就说自己的造车水平和奥迪一样了。就算和奥迪水平一样,品牌带来的效应也会让人们感觉奥迪更加高档。
说个最简单的道理,国内拿LV相同材质,自创品牌和设计,你产品的档次和价格什么时候能赶上LV?其实这个问题不光困扰我们的汽车行业,也困扰着我们其他的 行业,因为品牌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做起来,可能我们需要准备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超越。
最近几年我们也看到国产车在向豪华品牌方向进发,比如比亚迪的唐、宋新能源车型,虽然价格已经赶上豪华品牌,但是也是有消费者买账,就是因为只要你技术更先进,产品力更强,我们的消费者就愿意掏腰包。
现阶段就算所有奥迪的配件都是我们厂商提供的,奥迪的品牌还是比我们高几个档次,人们只会认为奥迪的整合能力强。所以我们的品牌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把自己的技术搞上去,把设计、用料、产品力搞上去,通过几代人的运作,肯定会超过合资品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耐用性,耐久性不行,品牌力有差距,同样是车,一分钱一分货,除了品牌方面,环保,耐久性,二手车残值不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供电池给国际汽车大牌的国内供应商多了去了,但作为零部件供应来说谈不上好或者坏,大多数是企业综合考量之后决定的,一句话,或者招标的价格更低。
作为一个企业,应当负起相当的社会责任感,产品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涉事企业没有担当,将所有问题都推给消费者,这才是令人寒心的做法。
例如某品牌出现过电动大巴失控加速的案例,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司机误踩,但这么多大客车驾驶员都会出现误操作的情况,是否电门和刹车踏板距离过近呢?
另外也有一些品牌的电动车及双擎车型出现过如大巴一样类似的案例,事后无一不是推给消费者的误操作。
作为消费者很倒霉,试想谁买了车会在油门刹车踏板附近装监控探头,并且还要联动仪表盘甚至车轮等证明操作和行车的关系,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儿,出事儿只能自认倒霉就好了,就技术基础而言,一个个人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很弱的。
作为一个企业在遇到“疑似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危机公关时,应该还是先关注消费者权益,其次是声明会尽责调查,以确定真因,方便善后。
而不是第一时间先质疑消费者,并发布“保留对恶意转发评价”提起法律诉讼的权利。无疑这句话已经疑似“恐吓或威胁”了,因为还是那句话,一个个人对企业来说,无疑处于弱势地位。
上一篇:哪些情况会影响贷款审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